Skip to main content

9. 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及其有效性研究

内容: 支持整合的结果研究
在过去的75年中,心理治疗的有效性研究不断进行。早期的发现表明,心理治疗是有效的,而“共同因素”在变化过程中比任何特定方向的技术或策略更为重要。早在1936年,罗森茨威格首次提出了跨越不同心理治疗方法的“隐含共同因素”,他将其列为:治疗师的个性、为客户提供不同的视角,以及强调虽然治疗取向的重点可能不同,但它们在各自的方式中都实现了变革。1975年,卢博斯基等人对1949年至1974年间进行的100多个研究项目进行了荟萃分析,旨在证明某种特定方法在治疗特定病症方面优于其他方法。经过仔细分析,他们发现不同治疗方法在特定病症的有效性上没有显著差异;所有经过研究的不同治疗的患者似乎都显示了改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杜鹃鸟裁定’ - 通常情况下,所有人都赢了,并且所有人都必须获奖”(卢博斯基等,1975:1003)。史密斯和格拉斯(1977)在进一步的荟萃分析研究中确认了“杜鹃鸟裁定”,并认为尽管有许多写作和研究试图证明不同方法的结果差异,但压倒性的发现表明,当各种类型的治疗被有效地使用时,可以认为它们是同样有效的。尽管有这些发现,研究者们仍然在努力建立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有效性差异。1997年,温普尔德等人承担了进一步对结果研究的荟萃分析评论的挑战。他们的发现支持了早期的结论:“总的来说,发现与杜鹃鸟猜想完全一致”(温普尔德等,1997:210)。尽管在1975年至2000年间进行的研究方法变得更加复杂,许多人以为这将指向有效性的差异,但结果仍然支持基于共同因素假设的整合。温普尔德(2001)支持了一种敏感于影响治疗过程的多种因素的背景模型。最近,斯泰尔斯等人(2008)在英国初级保健中对认知行为疗法、以人为本的疗法和心理动力学疗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这些治疗在常规实践中的等效性。这些研究者对70年前的杜鹃鸟裁定的支持非常明确。博哈特(2000)提出对“杜鹃鸟裁定”的抵制源于它对特定理论所构成的威胁:“如果这不是如此具有威胁性……早就应该被接受为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并且被基于此展开探索,而不是不断被辩论。该数据呼吁我们改变对治疗的看法,但该领域仍然坚持旧的以技术为中心的范式”(博哈特,2000:129)。此外,研究变化过程支持的共同因素的抵制可能源自竞争性和对自身立场的辩护,“如果某些观点来自那些我们不认为属于我们参考组的人,我们就不愿意考虑其优点”(高德弗里德,1980:996)。目前,这一挑战在两个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非常积极的解决:儿童发展和关系与依恋的神经生物学,这两个领域都包含着与心理治疗过程相关的重要原理。这种关系强调在临床领域也已出现,跨越不同方法。艾伦·肖尔,完全报告了这些发现,不认为治疗联盟是“干预或技术”,而更像是一个促进成长的环境,支持新调节结构的发展(肖尔,2003b)。随着下一个十年的展开,看到这一开创性研究是否纳入心理治疗的整体领域以及是否能作为不同方法之间的桥梁将会很有趣。我们只想在此时补充,当前在各种取向的心理治疗更广泛领域中的焦点正在转向一种关系工作方式,关注治疗关系在变化过程中的中心性。



点击进入模拟咨询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伟

年龄: 35

性别:

来访原因: 焦虑

心理状态: 张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和孤独感,常常对未来感到不确定,缺乏自信,情绪波动较大。他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生活事件: 最近,张伟经历了工作上的压力,项目截止日期临近,导致他感到极大的焦虑。同时,他的朋友因工作原因搬走,这使他感到孤独和失落。

咨询目的: 张伟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来管理自己的焦虑情绪,增强自信,改善与他人的社交关系,找到更有效的应对压力的方法。

来访陈述: “我总是感到很紧张,尤其是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我很难集中注意力,有时候甚至无法入睡,我希望能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轻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