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心智化:发展反思功能
内容: Fonagy等人(2004)将心智化定义为“我们意识到拥有思想的过程,
这一过程介导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第3页)。他们认为这一过程
对自我组织和情感调节至关重要。反思功能涉及自我反思和人际交往
两个层面,包括区分内心与外界现实、幻想与现实,以及内部情感过
程与人际互动的能力。在发展“理论心智”的过程中,年轻的儿童逐
渐形成对他人思想的认知,这使他们能够回应自己“对他人信仰、感
情、态度、愿望、希望、知识、想象、假装、欺骗、意图、计划等的
概念”(Fonagy等人,2004:24,原文强调)。通过这种方式,
儿童开始将他人的行为视为可预测和有意义的。反思功能在无意识
之外运作,关系到我们获得的技能,这些技能成为我们隐性、非自愿
的程序性记忆的一部分,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并塑造我们对他人的反
应。
他们认为,在心智化能力发展中涉及三个过程:假装、谈话和同伴
互动。在假装游戏中,与现实不同的表现仍然被参与假装游戏的人共
享。成年人把握着外部现实的框架,同时反映儿童的心理状态,这样
在游戏中则会有象征性的现实转变。人们认为这一过程随后将帮助
儿童理解那些不仅与他当前现实不同而且也未在社会假装领域中共
享的情境。因此,游戏的功能在于指示出另一种视角的存在。谈话,
尤其是关于情感和人们行为背后原因的对话,也有助于发展反思功能。
最后,同伴互动提供了另一个丰富的来源,帮助理解心理如何运作,
以及人们思考、感受、假装和想象的差异。
Fonagy等人(2004)使用“心理同等性”一词来描述儿童在认真思考
状态下对于他内心世界与他人内心世界将与外部现实相匹配的期望。
在游戏中,儿童知道内部体验可能与外部现实不符,但此时内部状
态并不被视为与外部世界有任何关系。在正常发展中,儿童将逐渐整
合这两种功能模式,以实现心智化或反思能力的状态。随着这种整合,
内部与外部现实可以被视为联系在一起,然而显然在重要的方面不
同,表现出超越心理同等性功能模式的复杂性。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小华
性别: 男
年龄: 7岁
家庭背景: 独生子,父母工作繁忙,缺乏亲子互动
心理状态: 小华在社交场合中常显得紧张和不安,对同伴的反应缺乏理解。他在 假装游戏中表现出创意,但在与同伴交流情感时感到困惑。
生活事件: 最近在学校的一个活动中,小华因为不理解同学们的玩笑而感到被 排斥,他希望能更好地融入同伴的游戏。
咨询目的: 小华希望通过咨询学习如何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以便能更好地 融入同伴的社交活动。
来访陈述: “我觉得,有时候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想要理解他们,这样 我就可以更好地和他们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