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生活叙事与心理治疗的意义
内容: 叙事是关于我们世界和我们在其中经历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它既基于语言,也基于我们的现象学和背景体验。心理治疗中对叙事的关注越来越多,来自各种视角。在一项关于四至六岁儿童叙事的有趣研究中,丹尼尔·斯特恩(Daniel Stern, 2003)比较了录制的经历与事后与母亲对话时的重构。该研究的一个显著之处在于,共同构建作为家庭叙事发展的调节策略,从而突出出一种社会建构的体验(参见伯杰和卢克曼,1966;格根,2009)。斯特恩在他1985年版的书中普及了“关系互依性”的概念。在书的第二版中,斯特恩(2003)指出,他现在更喜欢谈论“共处的方式”,这一短语强调的是生活体验而非实体结构。这揭示了我们许多论述和叙事中的困难,并强调了整合性方法的一个关键方面,即轻松持有语言结构的重要性,知道在行动中这些结构不会显得如此简单。
关于叙事的另一个视角是对创伤体验的研究,以及一个人生活的连贯叙事在某些事件无法在特定时间区间内置入历史时的困难。从成人依恋访谈的转录中,未解决/混乱的成人依恋模式展现出了这一点。在这方面,埃瑟林顿(Etherington, 2003)提供了一个稍微不同的视角,强调在进行创伤体验的定性研究中使用叙事方法的重要性。近来对社会建构主义和后现代心理治疗视角的兴趣发展,提出了基于客户呈现的想法和整个背景作为特定的社会嵌入故事(麦克纳米和格根,1992)。麦克劳德(McLeod, 1997)在考虑这一视角的激进性时指出:
认识到疗法的文化基础转移了注意力。治疗的互动不再仅仅是“治疗”,而是可以被视为一种对话和叙事事件,成为文化成员可以参与的多种叙事表现领域之一。以这种方式理解治疗对于许多在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和假设下受过训练的人来说,要求进行一次严酷的视角转变。
从本书所提出的整合框架的角度来看,我们欢迎轻松持有真理的理念,并持续采用一种质疑的方法,强调讨论和批判背景及各种理论和个人假设。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明
年龄: 32
性别: 男
主要问题: 感觉生活缺乏意义,经历过重大的职业变故
心理状态:
情绪: 焦虑、抑郁
自我感知: 失去方向感,对未来感到无助
生活事件: 最近失去了工作,并经历了一段个人关系的破裂
咨询目的: 寻找生活的意义并恢复自信,改善心理健康
来访陈述: “我不知道我的人生方向在哪,我感到迷茫和无助,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