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人际与主观交互
内容: 两个人带着他们自己的内心体验相遇,这些体验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历史和当前的情境中,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的持续流动”(Stolorow 和 Atwood,1992:18)。在这一人际关系模型中,假定个人现实总是由关系共同决定,并由每个人在相遇中带来的独特意义,以及参与者之间相互构建的意义所影响。这种情况在所有关系中都是如此,包括心理治疗关系。
我们接受反思功能的重要性,即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正如Fonagy等人(2004)所详细阐述的那样,在与他人进行建设性相互互动时至关重要。在发展“解读”他人心智的能力时,儿童能够理解他们所遇到的人们的“信念、情感、态度、欲望、希望、知识、想象、伪装、欺骗、意图和计划”(Fonagy等人,2002:24)。在发展这种心理化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发展了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不同的能力。这种对周围人心理状态不同于自身的意识,有助于我们建立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内在心理表征,这些表征构成了我们人际关系的基础。当这种反思功能由于创伤、发展失调和情感失调而受到削弱时,病理就会产生。管理心理状态的失败可能导致一个人采取她无法以语言表达或象征的行为。所有心理治疗中的核心目标是建立或修复反思功能。
我们的特征依附风格(Bowlby,1988)或基于此发展的接触风格(Wheeler,1991)将影响我们接近他人和解读周围世界的特征方式。我们以一套既定的“组织原则”进入新情境,这可能使我们倾向于以特定方式看待事物。然而,决定使用这些原则中的哪一个来组织经验的,正是特定的情境或关系。“因此,经验的组织可以被视为既受到现有原则的共同决定,也受到有利于这些原则中的一个或多个的持续情境的共同决定”(Stolorow 和 Atwood,1992:24)。这一过程的另一种视角来自自我状态的看法:在一场人际交往中,我可能从父母、自我或儿童自我状态与您互动,无论是在意识内还是意识外。我的自我状态是我个人人际历史的结果,代表了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这些方式可能变得固定和僵化。无意识地“掉入”父母或儿童自我状态可能导致功能失调的人际互动,伯恩(1961)称之为心理“游戏”,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双方的负面结果。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明
性别: 男
年龄: 29岁
生活背景: 大学毕业,单身,与父母关系疏远
心理状态:
状态: 焦虑
描述: 在社交场合感到不适,总是担心他人的看法
生活事件:
描述: 最近因为工作压力与同事发生冲突,导致情绪崩溃
咨询目的:
描述: 寻求改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和管理焦虑的技巧
来访陈述:
内容: 我在和同事合作时总是感到紧张,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的想法,总是担心别人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