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8. 关系中的共创自我

内容: 在关系中共创自我的关注始终是格式塔和存在主义方法的核心:“一个人的人性仅在与他人的对话关系中表现出来”(Hycner 和 Jacobs, 1995: 53)。Spinelli (2007) 再次强调,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采用“相关性原则”,即“所有主观经验的相互关系基础”(第75页)。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广泛文献研究,Fonagy 等 (2002) 从精神分析发展视角得出结论:“关于自我在他人背景下存在的看法普遍认同;自我的发展相当于在关系中积累自我的经验”(第40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建立在随时间持续存在的自我的较持久特征上。我们的自我意识是在关系中建立的,通过与早期照顾者的多元互动,后来与同龄人和生活中重要成年人(包括治疗师)的互动。作为我们工作中的一个核心主题,我们被这个心理治疗过程的表述所吸引:“总是存在着关注辩证内心素材、接受并探索这些冲突的紧张,同时又试图将这一方面提升到与他人和整体世界的对话关系中”(Hycner, 1993)。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内在和外在经历是密切相关且共存的。自我心理学创始人Kohut将“自我”的概念视为一个“超高层次的概念”,即“超越经验观察的配置,超越其部分之和,在空间上具有凝聚力,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Lee 和 Martin, 1991: 180)。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组织我们的经验,并为我们提供存在的连续感。我们视自我组织的创造为在关系场中的不断更新过程,但自我也包含持久的特征,例如我们的遗传构造、个性风格、习惯、内嵌信念以及来自家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经验配置方式。这个过程在第三部分中关于婴儿和发展的内容中有详细探讨。 单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受到了某些权威的挑战:“儿童发展研究实际上表明,单一、连续的‘自我’实际上是我们大脑试图创造的一种幻觉”(Siegel, 1999: 229),以便在面对外部变异和多重矛盾要求时为我们提供一种安全感。儿童被要求填补多种不同的角色以适应不同的社会背景。文献中有几种看待这一现象的方式:来自心理综合的“亚人格”概念(Whitmore, 2000);来自转换分析的“自我状态”概念(Berne, 1972);来自格式塔的“多重自我”概念(Polster, 1995);以及来自认知分析治疗的“相互角色”概念(Ryle, 1990)。然而,多重自我状态的概念可以与中心自我意识的观点相辅相成,无论这被称为“真实自我”(Winnicott, 1950年代, 在Winnicott等, 1989中)、 “成年人自我状态”(Berne, 1972)或“真实自我”(Masterson, 1985)。在心理治疗关系中,两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经验带入相遇,这些经验植根于他们的历史和当下的背景;在交互主观性理论的语言中,他们表现为“相互影响的持续流动”(Stolorow 和 Atwood, 1992)。从以人为中心的角度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在关系深度的相遇要求治疗师成为他们独特、真实的人:一个坚实而扎根的他者,客户可以与其互动”(Mearns 和 Cooper, 2005)。我们内部世界的自我–他者表现构成了在治疗关系中需要处理的素材,这里有机会进行新的治愈经历。波士顿变革过程研究小组(2008: 125)强调在两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隐性和反思-言语领域”都很重要。这个治疗和变化的过程在显性意识的言语层面和隐性、非意识的非言语层面上发生,导致我们与他人及整个世界的自我经历的变化。



点击进入模拟咨询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伟

年龄: 30

背景: 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个人关系中感到孤独。

心理状态: 张伟感到焦虑和孤独。他对于与他人的关系感到困惑,并对自己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感到不安。

生活事件: 最近失去了一位亲近的朋友,由于工作压力加大,逐渐与同事和朋友疏远。

咨询目的: 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提升与他人的互动质量,走出内心的孤独。

来访陈述: “我总是觉得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我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