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儿童观察研究:斯特恩及其他人的工作
内容: 丹尼尔·斯特恩的工作代表了对发展理论的一次重要转变(斯特恩,1985a,2003)。他尤其对早期生命中理论焦点的矛盾感兴趣,而这些想法似乎在治疗中处理真实个体时占据了一个推测和模糊的角色。他还对早期发展的阶段模型(例如,弗洛伊德,马勒)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模型是人为构建的,提供了一种相对线性的发展的视角。斯特恩特别感兴趣的是在实验方法所揭示的幼儿与临床构建的幼儿之间发展对话。因此,幼儿观察研究及其对临床思维的贡献成为一个关键重点。这种“被观察的幼儿”和“临床幼儿”之间的区别对斯特恩的工作至关重要。第一种关注的是在自然和实验环境中的直接观察;第二种涉及基于记忆、移情重演和解释、以及不同的生命史体验的重建。虽然鲍尔比的主要关注点是母子二人关系,但斯特恩则更关注孩子自身,尤其是在提取和阐述幼儿的主观体验方面。他将自己在此主题上的书描述为“一种关于幼儿自身社交生活的主观体验的工作假设”(1985b:4)。
在斯特恩的工作中,一个关键创新是他对规范性而非病态性方法的兴趣。幼儿的行为范围被全面考量,而不仅仅局限于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他的方法是前瞻性的而不是回顾性的。基于对幼儿的大量研究,斯特恩提出了一个发展模型,强调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中出现的几种不同的自我感知。在《婴儿的互动世界》第一版中,斯特恩(1985b)提出了四种自我感:从0到2个月的初生自我;大约2到9个月的核心自我;大约9到15个月的主观自我;以及从约15个月起扩展的语言自我。这些自我感与斯特恩所称的“关联领域”相关,因为发展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在1998年首次出版的该书第二版中,斯特恩增加了一种他称之为叙事自我的自我感,他认为这一自我感对后续的临床问题至关重要。
“情感调和”是斯特恩与婴儿及其主要照顾者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斯特恩,1985a)。情感调和在主观自我发展的阶段(大约9到15个月)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种新的行为类别,婴儿在此阶段发现自己拥有思想,并意识到其他人也有不同的思想。在这一复杂形式上,互主观性变得可能,婴儿不仅能够占据一种心理状态,还能够将心理状态赋予他人,并对这些差异作出行为反应。关于婴儿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的调和与失调的研究与心理治疗中的管理这些状态之间具有重要的相似性,后者在治疗过程的成功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婴儿研究的这一领域也与情感神经科学的研究存在相似之处。
斯特恩的工作是对婴儿研究日益增加的关注的一部分,并且这些研究反过来又影响了心理治疗的过程。特雷瓦斯(1989, 2001)强调了婴儿关系交换的固有社交性质,专注于他们在非常早期的年龄就能够参与一个互主观的世界并寻求陪伴。特雷瓦斯的研究和相关的视频资料清晰地表现出了这种能力,引发了关于对母婴二人关系独占关注与成年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问题。比比和拉赫曼(2002)以及比比等(2005)对婴儿研究的良好概述同时也将这些研究与成人的心理治疗联系起来。雷迪(2008)提供了一种更个人化的叙述,虽基于相关文献。总体来看,这些方法特别与此处所概述的综合方法相关,它们基于关键研究,并支持治疗师与客户之间以人本主义和发展为中心的关系性交流。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小华
年龄: 3岁
性别: 男
主要照顾者: 母亲
心理状态:
描述: 小华在与母亲的互动中表现出明显的情感调和能力,但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中时常感到焦虑与退缩。
生活事件:
描述: 小华最近进入幼儿园,开始接触新环境和新朋友,面临社交适应的挑战。
咨询目的:
描述: 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小华提高社交能力,减少与他人互动时的焦虑感。
来访陈述:
描述: 小华在咨询中说:“我在幼儿园有时候怕别人不和我玩,我希望和大家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