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依恋风格:博尔比及其同事的研究
内容: 我们之前的观点突出了早期依恋经验的重要性,尤其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经验对发展中的孩子的影响,特别是在早期二人关系的背景下。我们现在提供关于依恋及其对综合心理疗法的影响的概述。
依恋理论是由约翰·博尔比(John Bowlby,1907–1990)发展而来的。他于1933年完成医学学位,随后开始研究成人和儿童精神病学,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培训。他对当时精神分析内部的政治和争议感到非常困扰。他认为,精神分析过于集中于内在功能,例如梅拉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对婴儿幻想生活和内伤的关注。在博尔比看来,采用这样的视角显著低估了外部威胁的概念及人类对此的反应。他还对弗洛伊德(Freud)关于性的问题提出质疑,认为自我保护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博尔比,1971,1975,1998)。博尔比的兴趣在于将精神分析思维与对动物行为学和进化生物学的关注结合起来。他深切关心物种的保护以及自然如何对此进行照料;本质上,母子之间的纽带是物种获得保护的途径。他认为,依赖不是一种需要克服的品质,而是人类本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博尔比,1979)。1953年,博尔比发表了《儿童护理与爱的成长》,该书即刻成为畅销书,并被翻译成十种不同的语言。他的想法在心理治疗师的咨询室外也逐渐得到普及。
尽管博尔比的依恋理论在精神分析界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争议(霍尔姆斯,1993;福纳吉,2001),这一定义提出了许多关键理念,现在正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而被重新审视。首先,也许最重要的是,它强调了一种双人发展观,突出了个体心理和双人心理之间的张力和相互作用。其次,它是一种基于弹性带概念的空间理论——距离越远,吸力越强。博尔比的工作中突出的关键概念是,对发展中的孩子,确切地说,对成人来说,获得“安全基地”的重要性。第三,它强调了偏好依恋人物的亲近性对发展至关重要。
博尔比概述了依恋模式发展的三个阶段。在生命的头六个月,重点在于识别模式的发展,婴儿将自己与周围世界对接。从六个月到三岁,重点在于建立依恋系统和反馈机制,评估偏好依恋对象的“足够近性”。三岁以上,则关注基于内在工作模型的发展,形成相互关系。内在工作模型作为一种内化的“图像”或“结构”,充当了接近亲密关系时的指导模板。有人提出,这些内在工作模型在生命的第一年中发展,因为儿童和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不断被实施和重演。虽然这些模型最初被认为是灵活的,但博尔比建议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稳定。
博尔比的思想最初由玛丽·艾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艾因斯沃斯等,1978)进一步发展,后来由玛丽·梅因(Mary Main)和朱迪思·所罗门(Judith Solomon)(梅因,1995;梅因和所罗门,1986)发展。艾因斯沃斯与博尔比合作,发展其思想,并主导了一项旨在评估母婴互动性质的研究项目。她建立了“陌生情境”程序,以激活儿童的依恋系统,并根据这项研究确定了安全型、回避型和抵抗/矛盾型的依恋风格。梅因和所罗门后来添加了第四种风格,称为无序型/混乱型(1986,1990)。虽然显然婴儿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可能性范围通常不会严格落入某一个明显的类别,但这一研究仍然提供了基于重要研究的不同“互动风格”的证据,并将其与临床问题联系起来。此工作的进一步阐述集中在成年人依恋上,梅因(1993)发现,通过让成年人讲述他们在家庭中的早期经历的故事,可以将这些叙述与她早期关于母亲和婴儿的研究中的“陌生情境”的结果进行相关。该研究导致了成人依恋访谈(AAI)的发展,旨在确定一个人对依恋的心理状态。因此识别出四种心理状态:安全/自主、拒绝、困扰和未解决/无序。这一研究还导致了对未出生婴儿的依恋风格可以通过评估成年人在此方面的风格进行预测的认可(乔治和梅因,1996);此外,它还导致了广泛的应用(斯蒂尔和斯蒂尔,2008)。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伟
性别: 男
年龄: 32
教育背景: 硕士
依恋风格: 安全型
心理状态:
当前情绪: 紧张
自我评价: 适应能力较强,但在亲密关系中感到不安
生活事件:
最近事件: 张伟刚刚经历了与妻子的争吵,并感到对彼此的情感疏远
咨询目的:
意图: 了解和改善与配偶的依恋关系,以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连接
来访陈述:
内容: 我觉得我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薄弱,我希望能找到重建这一关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