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依恋学派:基础与方法探讨
内容: 依恋学派的理念最初由雅基·希夫(Jacqui Schiff)发展,她是伯恩(Berne)研讨会早期的交易分析师之一。在接纳一名年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开始进行住院治疗后,她建立了一个针对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疗中心。该中心最初位于美国弗雷德里克斯堡,因涉及争议而迁至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在那里除了住院中心外,他们还开设了一个日间治疗设施。在奥克兰项目取得成功后,希夫又在好莱坞开设了另一个中心。依恋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是由雅基及其在依恋研究所工作的同事们共同发展起来的。在相对安全的住院治疗环境中,希夫夫妇尝试“允许”患者退行,并“重做”早期发展缺陷,同时充实新的父母自我状态。依恋学派项目经历了巨大的问题(雅基因此被国际交易分析协会(ITAA)驱逐),其中涉及伦理方面的争议,包括对患者的体罚。最终,一名在依恋研究所接受治疗的年轻人因在机构内受伤而去世,加利福尼亚当局随即关闭了该项目。尽管存在争议及方法论的问题,许多在依恋研究所发展起来的见解和方法被交易分析师成功并伦理地调整,广泛应用于多种患者身上。一个特别有趣的发展是,一种名为基于模式的疗法的认知行为疗法现在采用了一种称为“有限再父母化”的程序(Young 等,2003)。
哲学及方法: 希夫夫妇认为,心理病理学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与发展缺陷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与存在“缺陷”或病理性父母自我状态相关的问题。他们的方法旨在通过提供修复性体验来处理儿童自我状态中的发展缺陷,并系统地去除“疯狂”的父母自我状态,然后重新引入新的积极父母自我状态。在依恋学派,患者在治疗期间不服用药物,治疗纯属心理治疗(Schiff et al., 1975)。希夫夫妇创造了一种反应性环境,理论上邀请患者思考自己的问题。
依恋学派是一种一又半个人的方法,当重点在于修正体验时;如果关注于折扣和重新定义,则是一种单人方法(Stark, 2000)。缺陷的养育被认为是心理病理学的主要原因,而依恋学派则利用缺陷模型(Lapworth et al., 1993)来理解和治疗心理问题。
关键理论概念:
希夫夫妇发展了一系列理论概念,这些概念已被整合进交易分析方法中,特别是与客户如何“扭曲”现实或使世界贴合其剧本的相关概念。希夫夫妇提出的关键概念包括: - 消极性与四种消极行为(Schiff and Schiff, 1971) - 抵消与自大(Mellor and Schiff, 1975; Schiff et al., 1975) - 重新定义(Schiff et al., 1975) - 共生(Schiff et al., 1975) - 权力循环与发展确认(Levin-Landheer, 1982)。帕梅拉·莱文(Pamela Levin)根据自己在依恋研究所的经历提出了她的“权力循环”儿童发展理论及相关的发展确认,显然是基于修复–缺陷模型。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某
年龄: 25
性别: 男
诊断: 精神分裂症
最近治疗经历: 参与了住院治疗和日间治疗程序
心理状态:
当前心理状态: 焦虑,孤独感强,有退行倾向
生活事件:
近期生活事件: 近期经历了家庭成员的去世,情绪波动明显
咨询目的:
主要咨询目的: 希望找到有效的情绪释放方式,以应对现实压力和内心冲突
来访陈述:
来访者陈述: 我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内心的痛苦,总是感到孤独,想要逃避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