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行为的学习与后果
内容: 通过联想来关系刺激的学习,如被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由此产生的行为能够持久存在。例如,前一章中提到的那个因鹦鹉叫声而感到害怕的孩子,为什么在经历初次惊吓后仍持续表现出回避行为,特别是在没有造成身体伤害的情况下?操作性条件反射,或称为后果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考虑一下孩子的回避行为(躲避鹦鹉)可能带来的直接后果。首先,这种行为有助于消除刺耳的叫声这一令人厌恶的外部刺激;其次,由此消除了内心的焦虑这一令人厌恶的内在刺激。孩子的行动产生了良好的结果,从而增加了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他再次以同样或至少功能相似的方式行动的可能性。不难想象,回避行为的广泛模式可能会随着它继续产生良好的结果而越来越强烈。因此,行为主义者不仅关注行为本身,还关注行为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事件,通常表示为:前因(A) - 行为(B) - 后果(C)。基本观点是,某种行为的后果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在未来响应特定前因时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如果某行为的后果被体验为愉快或有益,则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加;反之,如果出现了不愉快的后果,则该行为的再次发生可能性会降低。由于后果可以体验为愉快或不愉快,刺激可以被添加或移除,存在四种基本场景来修改特定行为的形式和频率。假设我们希望增加Jake整理卧室的频率,能够采用以下两种策略:
- 正强化:给整理行为添加一个愉快的后果(例如:“一旦你的房间整理好了,我们就可以去看你一直想看的新的《星球大战》电影。”)
- 负强化:消除一个对整理行为的令人厌恶的后果(例如:“如果你整理你的房间,我会帮你清理足球鞋。”) 如果我们想减少Jake的小房间乱扔东西的频率,还有另外两种策略:
- 正惩罚:给乱扔行为添加一个令人厌恶的后果(例如:“如果你再次把房间搞乱,你就要负责整个房子的清洁一个星期。”)
- 负惩罚:消除一个对乱扔行为的愉快后果(例如:“如果你再次把房间搞乱,一个月内就不许去看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正面”和“负面”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使用常常被误解。它们并不简单等同于“好”和“坏”,而是分别表示后果的“增加/添加”和“减少/减去”。并非所有行为都会有作为强化或惩罚的后果。消退一词用来描述当某行为频率下降时的情况,因为它没有得到强化或强化停止。例如,如果Jake发现他被承诺的整理房间的奖励从未兑现,他不太可能继续整理房间。
来访者档案:
姓名: Jake
年龄: 10
性别: 男
兴趣: 动画片,足球
心理状态: Jake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一定的焦虑,特别是在面对清理房间的任务时。他可能对整理房间的结果有期待,但同时又感到压力和恐惧。
生活事件: 最近,Jake的父母对他的房间持续不整洁表示不满,并要求他认真整理房间,这让他感到烦恼。
咨询目的: Jake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房间,减少父母的指责,同时也希望能够享受整理后的空间。
来访陈述: “我总觉得整理房间很麻烦,我也不知道怎么能让我的父母满意。每次我收拾好,他们又会想让我做其他事情,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