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认知融合及其对内部体验的影响
内容: 大多数寻求心理干预的人在遇到行为疗法之前,处理不想要的内部体验的策略通常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是体验回避,在前一章中有描述;第二类是以认知融合为特征。这是语言运作方式的自然产物。关系框架理论(RFT)将思想,看作是词语或图像的形式,视为任意符号,这些符号与其描述的刺激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关系。它们在功能上也呈现出等同的方式,因为它们“唤起”同一刺激的功能。例如,回忆过去的面试可能会引发在面试期间感受到的同样焦虑感。也可能是“面试”这个词含有与任何特定情况或记忆未显性关联的焦虑功能,但单是提到这个词便让人背脊发凉。通过这种方式,语言变得字面且具体,我们开始将思想内容视作某种物理实物,因为它似乎具备相同的属性。
这种字面性可能会对人们处理内部体验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Hayes等人(1999年)引用了一个客户表达思想的例子:“我很沮丧”,指出如果拆解这个关系,它表明了一个协调框架,其中“我”等同于“沮丧”,通过上下文线索“是”。另一种解读可以是“我” = “沮丧”。这一陈述将客户的身份与言语标签融合在一起,人们可以轻易想象,随着抑郁症相关的其他概念也被融合进来,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客户越是认同这个标签,人与标签之间就越难区分,客户也就越不可能在标签的参数之外看到自己能够采取行动。因此,标签开始对行为产生限制性的影响,“我很沮丧”成为不做一系列重要和有意义活动的理由(例如:“我不能和新的人交谈,因为我很沮丧”)。
随着我们成熟,在一个越来越由语言构造的世界中生活,区分内部和外部事件“本来是怎样”的与我们的思维所告诉我们的“样子”可能变得困难。简单地顺应我们的思想和理由可能是一种比尝试反抗、控制或压制它们更容易的选择,这种情况在体验回避中常有出现。然而,这样做在没有考虑对我们重要的事情时,往往不是更好的选择,因为与我们的思想内容的融合可能导致狭窄和缺乏灵活性的行为模式。跟随之前的例子,如果我们与“我很沮丧”的思想融合,并且这些思想处于主导地位,我们的行为选择就会比我们能够学会更超然地看待这些思想时要有限得多。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三
年龄: 28
性别: 男
主要问题: 频繁感到沮丧,社交障碍
心理状态: 张三表现出一种持续的沮丧情绪,感觉难以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他对社交活动感到避而远之,并常常把自己的情绪与个人身份相融合。他倾向于将自己贴上“沮丧”的标签,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生活事件: 最近,张三在工作上遇到了项目的重大障碍,同时也经历了与朋友间的一些冲突,导致他感到情绪低落并对人际关系感到挫败。
咨询目的: 张三希望通过咨询来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习如何有效应对内心的不适,从而改善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来访陈述: “我觉得我很沮丧,我就是一个沮丧的人,这使我不能和新认识的人交流。我总是想躲避这些感受,但有时我觉得这样做并没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