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以解决为导向的短期疗法的框架与灵活性
内容: 我们更倾向于将解决导向的短期疗法(SFBT)看作一种“有纪律”的方法。明确定义的会议结构帮助我们作为从业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在任何给定的治疗会议中需要关注的内容如此之多,拥有一种经过验证的程序使得复杂的任务变得更加简单。
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看似公式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每次会议中经常重复使用。例如,“最佳希望”问题在每个首次会谈中都会使用,而“还有什么?”等问题在每次会议中反复出现。每次后续会议都以“有什么改善?”的问题开始,量表问题则被故意用于每次会议,作为进展的字面衡量。南希·克莱因(Nancy Kline)的一句话恰如其分:“只要问题能够产生新想法,问题本身就是新的”(Kline 1999: 158)。
1991年,我们邀请比尔·欧汉龙(Bill O'Hanlon)首次介绍他的解决导向短期疗法模型。虽然他详细谈到了未来导向问题的使用,但并没有提到奇迹问题。当我们询问原因时,他表示:“我不喜欢使用公式化问题。”他解释说这束缚了他的风格,他更倾向于随时对客户的反应进行自发的回复。即使是与德·沙泽(de Shazer)和伯格(Berg)共同创立SFBT的伊芙·利普奇克(Eve Lipchik)也曾表示:“我发现理论基础与技术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Lipchik 2009: 60),并抱怨随着演示次数的增加,方法越来越“公式化”,而关键技术却“活出了自己的生命”。她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治疗师能够内化假设,那么他们就不会对接下来要问什么问题感到无所适从(2009: 55)。
我们相信,在解决导向的“书籍”中有足够多样的问题,使我们不必担心变得过于僵化或可预测。然而,这里有一个严肃的观点。1997年,《英国家庭治疗杂志》发布了一期特刊,其中发表了几项SFBT的效果研究。德·沙泽和伯格撰写了一篇简短的介绍性论文,阐明了SFBT的四个“特征”,其中第一条指出:“在首次访谈的某个时刻,治疗师将会询问‘奇迹问题’”(de Shazer和Berg 1997: 123)。确实是公式化!然而他们的观点是:“在研究背景中,所使用的模型必须明显且清楚。”他们继续表示:“显然,存在这些特征并不意味着治疗的质量”(同上)——单单询问奇迹问题并不保证治疗的成功。但重要的是,“研究者能够证明所测试的疗法模型确实是治疗师使用的模型。否则,所有的发现都值得怀疑”(同上)。
学习一种新方法是困难的。我们建议初学者严格遵循SFBT的结构,经过几年的实践后,他们可以开始即兴发挥,像欧汉龙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明
性别: 男
年龄: 34
主要问题: 人际关系困扰
心理状态:
感受: 焦虑
状态: 低落
自我评价: 不确定
生活事件:
最近的生活事件: 被部门裁员,正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咨询目的:
目的: 寻求对人际关系的改善建议和应对工作压力的策略。
来访陈述:
陈述: 我觉得我在与同事的沟通中总是出现误解,尤其在工作被裁员后,我的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