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93. 深度与表面的心理疗法反思

内容: 不是在掩盖裂缝吗?
问题导向的心理治疗传统上通常围绕“表面/深度”的区分进行结构化,这一概念在治疗师的认知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来访者的行为,例如愤怒或痛苦,被视为更复杂的潜在动态的表面表现,这些动态通常是隐蔽的,并且通常被认为超出了来访者的意识范围。传统上,这些深层过程被视为更重要的,正是这些过程在治疗中通过训练有素的治疗师的专业知识被引入。换句话说,治疗师通常被认为能够接触到更深层的心理过程,并认为这一层是“导致”表层现象的原因。这个区分的存在在专业的语言中得到了证明。每当在临床讨论中使用“症状”这个词时,它就是“表面/深度”思考的一种指标,临床中使用的“呈现问题”一词也是如此。后者通常与另一种问题描述相对,它常常被标记为“潜在问题”。通过这种词汇选择,来访者的知识被假设为肤浅的,而治疗师的知识被认为更深刻,而“更深刻”的知识则被认为更有价值。如果不解决这个隐蔽的“深层”水平,治疗师认为变化将是短暂的,类似于“掩盖裂缝”或“在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整理椅子”,这些活动被视为徒劳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治疗师们感到能够攻击并谴责顾问为“深度不足”,我们也看到教练们急于获得治疗师的社会声望,通过对心理测评过程和实践的剽窃,试图表明他们的知识基础是来访者无法接触到的。
或许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表面/深度”的区分,尽管在西方思维的所有领域极具影响力,但只是一种理解的方式;它仅仅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隐喻,一种理解我们经历的方式,就像任何隐喻一样,其价值不在于其“真相”,因为隐喻本身并不是真或不真,而在于其效用。如果我们考虑效用,我们可以在治疗系统中更广泛地思考。这对来访者有用吗?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对治疗师有用吗?例如,可以争辩说,这种特定隐喻的影响之一是它倾向于削弱来访者的权力,同时增强治疗师的地位和地位。即便这一隐喻为有效治疗提供了一定基础,且它确实如此,但其影响并不总是有益的。
解决导向治疗(SFBT)基于另一种命题:当人们转变描述他们世界和经历的方式,当他们从问题讨论转向解决方案讨论时,他们会发生变化。因此,解决导向治疗师努力与来访者的叙述保持一致,努力与来访者共处,而不是窥探更深层或超出,或确定因果假设。模型中的研究表明,这种对治疗过程的替代框架也为有效的治疗和持久的变化提供了基础。如果我们作为治疗师能够确定结果是良好的,那么我们选择的模型、选择的“隐喻”,本质上就变成了一个审美而非务实的问题:“我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看待我所工作的对象,我希望与来访者发展什么样的关系,哪种思维方式最有可能促进这些结果。”我们需要记住,隐喻仅仅是隐喻,尽管有时我们忘记这一点,把它们当作真实的存在,似乎表面和深度真的存在,而不是代表我们在思维中创建并在专业培训中制度化的任意(即使有用)区分。



点击进入模拟咨询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明

年龄: 30岁

性别:

主要问题: 愤怒管理与情绪低落

心理状态:

状态: 精神疲惫,情绪低落

自我评价: 感觉生活毫无意义,无法控制情绪

生活事件:

最近事件: 工作压力增大,与同事的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加剧

咨询目的:

目的: 寻求更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生活满意度

来访陈述:

陈述: 我觉得自己总是在掩盖内心的痛苦,却从未真正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