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奇迹问题的起源与应用
内容: 短暂家庭治疗中心:第二阶段
假设某个夜晚发生了一个奇迹。今天让你走进这里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好吧?这发生在你睡觉的时候,所以你不知道它已经发生了。
(来访者:“好的”)好吧?第二天,你将如何发现发生了奇迹?有什么不同之处会告诉你奇迹已发生?
(de Shazer 1994: 114)
关于奇迹问题的起源有各种故事。不争的事实是,它首次由Insoo Kim Berg在1980年代初使用,但在数年内并未受到重视。在1986年的“经典”论文中仅作了随意的提及,但在两年后,de Shazer在他的书《线索》(1988)中将这个问题形容为解决导向方法的基石。
起初,团队将这个问题视为帮助来访者定义治疗目标的另一种方式。渐渐地,他们意识到,来自这个问题的反馈比他们习惯获得的更为丰富。来访者显然在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形象化这一事件(就像Erickson用水晶球技术所做的那样),而不是用这个问题给出不切实际的答案,似乎这个问题正在帮助他们变得现实,甚至通过谈论它而显现出“奇迹之后”的体验。
通常——并不是每次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但经常如此——随着治疗师经验的增加,来访者会表现得像是正在体验奇迹后的那一天。来访者会伴随着描述做出身体动作,仿佛他们正在做和体验他们所描述的事情。
(de Shazer et al. 2007: 40)
现在第一次会谈的程序变为,在询问来访者是什么问题促使他们来到这里之后,会迅速询问他们假设一个奇迹解决了那个问题或问题。他们随后被问到,他们最近能记得的最像“奇迹之后”的一天的场合——即例外情况或“奇迹的片段”(de Shazer 2001)。然后他们被要求使用进展量表来确定他们与治疗目标的关系;这一量表随后被称为“奇迹量表”(de Shazer et al. 2007: 61)。
因此,这一方法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仅仅在几年前,像在MRI上,治疗师被要求收集信息,以便观察团队为来访者构建作业任务。任务简化为邀请来访者注意奇迹发生的迹象,甚至假装奇迹已经开始发生!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三
性别: 男
年龄: 35岁
职业: IT工程师
心理状态: 来访者表达的内容显示出焦虑和不安,对当前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感到沮丧,但也展现出了对未来改善的渴望和期待。
生活事件: 最近,来访者经历了工作压力增加以及家庭关系紧张的情况,这使得他对负面情绪的应对变得愈加困难。
咨询目的: 来访者希望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改善与家人的沟通,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同时提升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
来访陈述: “我时常想,如果一夜之间我的一切问题都能解决,我希望第二天醒来时,能和家人有更多的沟通与理解,而不是因为小事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