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93. 心理治疗中的主流科学范式批判

内容: 一种基于哲学原则的心理治疗风格并不容易与科学范式相对接。科学确实有其作用:在接受外科手术时,人们可能更愿意选择医生而非哲学家(或心理治疗师)。然而,当涉及到给经历或感知赋予意义时,许多人会对源于科学解释的整体性和规范性描述感到不适。而在很大程度上,这正是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所在:哲学倾向于从主观或相互主观视角去理解,这意味着真理和知识是有限的;科学则更关注那些过于频繁地暗示明确的“客观”和“无价值”结论的解释。

那么,科学模型为何在解释和治疗人类痛苦与困扰的领域中如此广泛存在呢?在他的著作《创伤、文化、意义与哲学》中,帕特里克·布拉肯(2002)追溯了西方文化对科学的倾向,归因于笛卡尔的提议。在他的推理中,笛卡尔将灵魂视为一种思考的事物:这种对人类精神的物化观点在此后依然持续。与启蒙时代相结合,笛卡尔的提议为基于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人文科学取向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但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物化视角的吸引力何在?在科学模型中,通常而言,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测量。采取这种“知道”的自信立场可能会令人感到安慰:如果事物和人可以最终被定义,那么它们就没有惊喜,因此减少了威胁感。

造成我们如此多痛苦和不适的原因在于“未知”: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决定,能够产生准确期望的结果;不知道他人究竟是谁;同样,我们自身也不完全了解自己;不知道厄运何时会降临于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在面对挑战时生存下来,尽管我们尽力追求平静的生活。

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是拥抱因果理论的观点——自然科学在这种方法论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对人类存在偶然性的预测能力会显得相当诱人。然而,采用科学取向的前提作为理解人类状况的基础是有代价的:如果我们是机械过程的产物,那么我们的能动性就简化为一种幻觉。在他的著作《模仿人类》中,塔利斯(2011,第51页)警告说,如果我们接受当代科学范式,例如他所称的“达尔文病”和“神经狂热”,那么“我们可能不得不抛弃自由的观点,进而抛弃我们个人的责任……我们的命运,如同小石子和瀑布,注定要被预设。”

如果这些对人类存在的阴暗、无灵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信的,那么所有人文实践,包括神学、哲学和心理治疗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将会显得毫无意义。



点击进入模拟咨询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明

年龄: 28

性别:

心理状态: 李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焦虑和孤独感,他对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感到困惑,常常感受到无力和迷失。他渴望寻求自我理解和支持。

生活事件: 最近,李明经历了工作压力增加,并与朋友的关系出现了疏远,导致他感觉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

咨询目的: 李明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来理解自己的情绪,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寻找生活的意义,并减轻内心的焦虑。

来访陈述: “我感到我似乎失去了与他人的联系,工作压力让我变得焦虑。我想知道我是否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