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76. 对话态度的探讨

内容: 对话态度意味着愿意进入一种特别“真实”的关系:它培养了对参与者隐含真理的欣赏。这种意图在避免系统性调查的遭遇中更有可能成功,但却促进了一种即时且不可预测的创造性探索。Spinelli(2007)明确指出,这不是一种技巧或应用,而是尝试实现与他人相处的一种特定存在质量。这种态度导致了不同类型的语言交流:对话与普通对话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控制性或指导性较少;方向是创造的,而不是预先确定的。因此,客户所提供的任何讨论内容都将以某种方式是恰当的:对话的性质在于发现相关性。存在主义治疗师并不会以任何特定方式结构其客户会谈,也不试图通过提及他们判断出的关键点来延续上一个会话。对话式沟通是直接的,但不是指导性的:它是一种真正探索的性质,其中可能存在偏离和死胡同,路线有时是迂回的。在这种联结的品质中,产生了一个包含多种可能性的立场——主题和关注的广阔空间。客户被鼓励抵制任何试图理解这种混乱的行为,而是专注于描述,从而允许完整的叙事在没有因果理论的束缚下涌现。马丁·布伯(2013)因其在“I-Thou”关系中对话的论述而闻名。在这种共处的方式中,参与者每一个人都完全在场,作为“I”,同时又作为“Thou”。莱斯利·法伯在评论布伯的工作时指出,“真理……是在对话中构思并发现的”(Farber,2000,第62页)。法伯进一步提出,这种遭遇对任何能够“说话和倾听”的人都是可用的。德厄岑-史密斯(1997)将这种模式描述为“共融”,一种超越交流的连接。布伯明确表示,我们无法召唤这种关系的质量:我们只能为其提供可能性。再次,存在主义治疗师放弃技术,而是采取一种哲学和反思的姿态来与客户建立联系。这种关系对参与的双方都有深远的影响,双方都无法避免以新的方式理解自己和他人。这种互惠关系既有其缺陷,也有其好处:治疗师和客户都必须愿意受到影响,并愿意接受挑战自己世界观的可能性。不是每个客户(或者确切地说,也不是每个治疗师)都能够鼓起勇气接受这样的挑战。对话性遭遇是偶发性的:它无法持续,而且也许不应该持续,因为其影响需要被处理和整合。抱持对话态度的存在主义治疗师只是承认这种遭遇的可能性。



点击进入模拟咨询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三

年龄: 32

性别:

背景: 孩子时期经历家庭关系紧张,成年后面临职场压力与人际交往困难。

心理状态:

当前情绪: 忧虑

面临挑战: 社交焦虑,职场压力

生活事件:

近期事件:

被降职,对自我价值感产生怀疑

与朋友关系疏远,感到孤独

咨询目的:

增强自我认知

减轻社交焦虑

处理职场压力

来访陈述: “我总是觉得自己在社交场合中很尴尬,仿佛大家都在观察我。我最近的工作表现也让我感到很沮丧,这有没有可能影响到我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