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内疚与羞耻的教训
内容: 羞耻是一种需要他人的状态,甚至是想象中的他人。它是以某种超出我们自己控制的方式被看待的可能性:我们被他人的自由定义或评判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发出的评价似乎是正面的,比如赞美,我们也可能会因这种声明而感到尴尬,只是因为它与我们希望在那个时刻被感知的方式不一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控制感让人感到不安。这在萨特的“目光”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偷窥者透过钥匙孔观察房间里的情形,却发现他自己也在被观察和评判。
内疚不同于羞耻——它是一种反映我们自己价值观被侵犯的状态。这种侵犯可以是故意的行为(或拒绝行动),也可能是由于考虑不周而做出的选择;无论是哪种情况,它都会产生深刻的不适感。
存在主义内疚作为存在的一个给予,是本体论的:它并不是被感知的;这是我们落后于可能性的状态;我们永远无法实现所有这些可能性,因此我们始终对存在感到欠债。
和大多数情感体验一样,内疚和羞耻都有积极的可能性,因为它们将我们置于与我们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能力的真实接触的门槛上。
羞耻提醒我们有关关系的状态:我们关心自己是如何被感知的,并制定行为策略来影响这些期望。无论这些计划是否成功,我们都被提醒需要他人来实现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存在:他人可以是阻碍或合作伙伴。对于他人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同样需要我来达到同样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自由受到限制。
存在主义治疗师会鼓励来访者认识到内疚和羞耻所提供的洞见——即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属于我们自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负有责任,并感到内疚。
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感到内疚,我们就可以选择如何回应:这种侵犯成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海德格尔,1962)。侵犯的事实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我们的回应来处理:这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方式。
存在主义治疗师的任务是引导来访者关注他们对内疚的反应的性质,并探讨这种反应如何能体现出来访者未实现的价值观,以及这种未实现的代价和收益。
关于羞耻,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我们有无数次的遭遇,因此他人对自我的感知有很大的多样性;没有“正确”的感知,当然这些意见都可以变化。对来访者来说,考虑他们何时以及如何被体验到期望的方式,以及考虑他们可能如何促进这种事件的发生,可能会非常有用。这样或许变得明晰,尽管我们可能在被感知为我们希望的样子上部分成功,但这些事件是偶发的,决不是绝对的。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伟
年龄: 32
职业: IT工程师
性别: 男
背景: 张伟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却常常对同事的评价感到焦虑。
心理状态:
内疚: 高
羞耻: 中
焦虑: 高
生活事件:
最近事件: 张伟在一个团队会议上被评议,由于认为自己未能有效地表达观点而感到羞耻和内疚。
咨询目的:
目标: 理解自己对他人看法的敏感性,并学习如何管理内疚与羞耻感。
来访陈述:
陈述: 我总是担心别人如何看待我,即使是一次简单的赞美,我也会质疑这背后的真实意图,这让我感到很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