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 存在主义疗法的历史背景与哲学基础

内容: 存在主义疗法的根源可以追溯到3000年的哲学,特别是在于人类对理解生命和克服逆境的追求(Deurzen,2007)。这些根基涵盖了古希腊人的智慧,结合了佛教和道教等东方哲学的原则,并从各种哲学家、作家、艺术家和神学家的作品中汲取灵感。然而,有两个思想流派对存在主义疗法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统称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多样化工作领域,以及试图确定我们如何体验世界的现象学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
虽然他从未使用“存在主义”这个术语,但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果被广泛认为是“存在主义之父”,并与尼采一起,被视为存在主义运动的先驱。基尔凯果是首批将工作集中在对焦虑、绝望、爱情和人类“存在”的普遍矛盾的探索的哲学家之一,而尼采则强调个体性的重要性,攻击传统的道德与权力体系,并鼓励人们充满激情地生活。

被认为首位使用“存在主义”这个术语来描述特定哲学方法的思想家是法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尔塞尔(1949)。该词后来被让-保罗·萨特采纳,并与他的文学和哲学作品以及他的长期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同胞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龐蒂和阿尔贝·加缪的工作联系在一起。晚近,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与布伯的作品也纳入了这一阵营,还有罗马尼亚的约内斯库以及美国的提利希和梅。

受这些(及其他)哲学家和作家工作的推动,存在主义哲学在20世纪中叶的欧洲蓬勃发展。它在遭遇两次世界大战的恐怖中的人们心灵中扎根,是一种强调人类个体性、自由与责任的哲学,鼓励人们抵抗那些试图控制或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简化为一系列法律、规则或统计数据的思维体系(Cooper,2003)。

现象学
存在主义疗法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是现象学。现象学通常被描述为对事物呈现的研究,最初由德国数学家爱德蒙·胡塞尔(1859-1958)发展。胡塞尔拒绝了真理仅存在于客观自然科学中的观念,而是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类经验的方法,既承认客观性,也关注主观性。他意识到我们是在世界中的参与观察者——我们无法站在世界之外,因此,当我们谈论某件事时,我们无法不通过自身对其的经历来看待它(Adams,2013)。现象学的目标是通过以消除假设和先入之见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

存在主义疗法
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思想影响了多个领域,包括神学(通过保罗·提利希和卡尔·巴特等人的研究)、精神病学(通过路德维希·宾斯旺格、梅达德·博斯以及近来的罗尼·莱因的研究)、社会学(通过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柯的工作)以及心理学(例如,奥托·朗克、维克托·弗兰克尔和罗洛·梅)。对本书而言,存在主义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最具重要性。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方法,包括存在分析、意义疗法,以及构成美国和英国存在主义疗法流派的其他疗法,各自带来了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思想的独特融合,为众多基于主导医学模型的心理健康疗法提供了可信的替代方案。正如本书后续将看到的,存在主义疗法不必排斥其他类型的疗法,而是可以为来自其他各种流派的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点击进入模拟咨询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华

年龄: 32

性别:

学历: 硕士

心理状态: 李华处于焦虑和迷茫的状态,感到对工作和生活的意义缺乏明确的意识。他常常感到孤独,对人际关系感到不安,并对未来感到不确定。

生活事件: 最近,李华经历了工作上的重大变动,团队解散并被迫寻找新工作。他也与女友因价值观冲突而分手,这让他更加困惑。

咨询目的: 李华希望通过咨询来探索自我认知,理解内心的焦虑,与自己的情感需求建立更好的联系,并找到个人生活的意义与方向。

来访陈述: “我常常在想,我的工作和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我觉得自己在努力与疲惫之间挣扎,无法真正找到我想要的东西。身边的人也似乎无法理解我的感受,我感到无比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