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存在主义作为整体框架的论证
内容: 凡是心理治疗或心理学的模型,能够声称对任何文化、任何时代都具有普遍相关性的,几乎不存在,而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思想和实践则可以实现。它所涉及的课题关乎每个社会和时代,例如:时间性、生与死、不确定性、痛苦和满足、关系与自由,其原则是任何伦理和道德项目的核心。在描述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方面时,Macquarrie (1972, p14) 表示:“它从人出发,而不是从自然出发。这是一种关注主体而非客体的哲学。”这个提法表明,如何生活的问题始于每个个体;每个人通过自己存在的具体情境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修辞性的问题。
然而,正如每个个体始终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他们对生活的关注总会对更广泛的背景产生影响:我们从不孤独。个体与其社区是紧密相连的。在他关于西方哲学阅读的选集里,Friedman (1992) 将存在主义哲学称为一种情绪和气质,而不是系统化的思维秩序。为了强调这一包容性原则,他宣称:“存在主义的根源当然是‘存在’”(Friedman, 1992, p6)。这一提法表明,考虑如何生活的领域并不在于理论抽象,尽管这样的分析或许有用,而是要探索特定人类如何在自己的存在中具体化他们的价值观和愿望,这种存在又位于不断扩展的背景中。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既关注一般性,即存在的给定条件,又关注特定性,即任何特定的人如何与这些给定条件互动,是一种服务于阐明选择参与这一项目的人的世界观的活动。作为一种态度、气质或心情,存在主义视角可以为我们对行为、选择、处境中的自由、对未来的愿望、自我理解和关系的条件进行询问提供依据。这些都是任何治疗范式的中心关切。
在渴望变更的情况下,考虑当前情境的意义和价值可能非常有效,以发现变更可能带来的收益和负担:采用这种方法,当前情境所支持的假设可能会变得清晰,因为这些假设也是困难决策的一部分。正如常常被建议的,改变是治疗过程的目标——尽管这可能是态度的改变,而非行为的改变。
这些探询在实践中实现的方式可能各不相同,并将反映出实践者采用的特定技能和策略。在理解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存在条件的支持下,这些探索可以深刻理解我们在世界中的处境,以及我们在其中的存在方式。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明
年龄: 32
性别: 男
背景: 大学毕业,婚姻状况良好,拥有一个孩子
心理状态:
情绪: 焦虑
自我认知: 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
社会支持: 感到孤独,对周围人的支持感到不足
生活事件:
近期遭遇: 工作上遭遇项目瓶颈,感到压力持续增加
咨询目的:
理解自我价值观和目标
学习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
探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来访陈述:
内容: 我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生活的压力让我感到喘不过气来,我想知道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