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人本中心理论与失落与哀悼
内容: 许多当前关于失落与哀悼的方法可以被描述为“阶段”或“阶段理论”。也就是说,它们将哀悼的体验描述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麻木、否认、渴望、愤怒、抑郁和接受等感受。此外,它们还表明,哀悼和悲伤的“任务”是找到一种方式来放下失去的对象或人,以便能与现存的关系继续前行,向新的关系迈进,并普遍重新参与生活。
Haugh(即将发表)指出,这些阶段理论是有用的,因为它们帮助“正常化”对哀悼的不同反应,帮助治疗师与客户的过程保持一致。然而,与任何理论知识一样,哀悼过程的概念可能会被过于字面地理解,并被解读为抑郁者必须经过的固定阶段。这是一个错误。她接着说,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是线性的,而是起伏不定。此外,它是个体化的。没有两个客户的哀悼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将哀悼过程放在客户的体验之前可能会对治疗产生负面影响,因为这可能涉及到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缺失(客户正在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和共情理解的缺失(治疗师未“听到”不符合模型的内容)。同样,认为哀悼是需要克服的东西也与人本中心理论不易兼容。
从人本中心理论来看,了解个体对丧失和哀悼的反应比掌握某种全球性的过程更为重要。在经典的客户中心理论中,自我概念的观念可以帮助解释这一点(在对人本中心理论的补充中,自我的构型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通过价值观念或作为有机体的表达,可能决定个体对丧失的反应。Haugh(即将发表)举了Andrew的例子,当面临丧失时,他没有眼泪可流,即便他感到非常痛苦和沮丧。她表示,这里有两种理论可能性。首先,虽然Andrew被他的损失深深影响,但他缺乏泪水是他的自我概念与他的有机体验相一致。也就是说,他缺乏泪水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反应。另一方面,例如,如果他有一个价值观,认为“男孩子不该哭”,尽管他的有机体验可能包含通过眼泪表达,他的自我概念会否认或扭曲这种表达,使其缺乏意识。他可能感到恶心(扭曲)或根本没有感受到眼泪(否认)。
因此,看似相同的反应在不同个体中可能有不同的根源。这是与文化差异和哀悼相关的重要内容。我们不应假设,健康的哀悼反应在我们的文化视角下(无论这种视角是什么)对其他文化的人而言也同样健康。换句话说,我们对丧失的反应是文化根植的,健康的哀悼反应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显著差异。
最后,Haugh(即将发表)指出,在理解哀悼过程及个体对丧失的反应时,谨慎思考什么是“健康”是明智的。从人本中心的角度来看,健康的哀悼过程就是客户正在经历的过程,因为(从定义上讲)一个人以对他们来说最健康的方式反应于当时的情况。无法知道他们自我概念的某些部分可能被他们当前的状态所保护。我们需要信任他们的自我实现倾向,并承诺认识到客户比外部人士(例如治疗师)更清楚他们在特定时间所需的东西。这就是为何认为需要引导客户解决他们的失落问题,或假设他们应该遵循特定过程是一种错误。
来访者档案:
姓名: Andrew
年龄: 32
职业: 教师
家庭状况: 单身
最近经历: 失去亲密家人
心理状态:
情感体验: 痛苦和忧伤
表达方式: 无泪但内心痛苦
生活事件:
近期事件: 最近经历亲人的去世,情感上感到很不安。
咨询目的:
目标: 理解和处理失去亲人后的复杂情绪。
来访陈述:
陈述内容: 我面对失去时没有眼泪,尽管我内心非常痛苦和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