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45. 以人为本疗法与移情的探索

内容: 在忽视“移情”的情况下,以人为本的治疗被视为天真且严重缺乏深度。以人为本的理论被认为在“移情”现象和其他“无意识”过程方面存在不足(要点22)。这种观点的特点是,假设以人为本的从业人员试图通过保持一致性和非指导性来“避免”移情问题,从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过程,损害了他们的客户。在这种分析中,以人为本的治疗师被认为通过他们的行为和方法鼓励积极的移情(在最好的意义上支持和“父母式”的态度),但却否认客户表达“消极”移情的感受。这阻碍了真实的、深入的治疗。“抑制消极移情”的论点似乎根植于认为以人为本的治疗师的态度构成了一种平淡的“友好”。然而,在情境中,对抗和挑战可能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以人为本的治疗依赖于当下真实感受的表达,这有时会包括对治疗师的愤怒。然而,认为以人为本的从业人员不相信移情,并且没有足够重视这是一个误解。确实,一些以人为本的理论家对移情持轻视态度,但这更多与其重要性的概念有关,而非其存在本身。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移情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是互动的一部分,但处理移情会适得其反(因为那样做会避免“此时此刻”的互动,并几乎完全将动态归因于客户的过程),或者它是一种没有现实的精神分析理论构造。罗杰斯(在Kirschenbaum和Henderson 1990a: 129-130)承认,在治疗遭遇中可能会出现与治疗师的行为几乎无关的情感,但这些在实际中并没有相关性。其他以人为本的理论家则表达了更强烈的观点。特别是,Shlien(1984: 153-181)提出了一种“移情的反理论”,旨在开发一种替代无意识理论。Shlien(第153页)认为“移情是一种虚构,由治疗师发明并维持,以保护自己免受自身行为后果的影响”。最近,Mearns和Cooper(2005: 53)表达了移情现象仅在关系的比较表层中发生,并在深入关系工作时完全消失的观点(要点38)。他们(第159页)进一步声称,专注于移情现象会积极阻碍深入关系的连接。这巧妙地颠覆了心理动力治疗师的普遍主张,并将处理移情置于适得其反的位置。当然,也有以人为本的治疗师对移情现象的存在和重要性持不同观点。例如,Lietaer(1993: 35)认为,虽然移情确实存在,但在以人为本的治疗中处理移情的方式有所不同。他指出,移情现象会因为良好的工作关系而自行消失,而以人为本的治疗不会“原则上优先处理此时此刻关系中的问题”。同样,移情也是一些人用来描述他们观察到的过程和归因于其意义的理论构造。这是一个概念,而不是经过验证的过程,如果它确实发生,有不同的解释。这些包括以人为本的解释。以人为本的从业人员有可能观察到与其他取向的治疗师相同的过程,但赋予其不同的名称和理解。例如,在Wilkins(1997a: 38)中,我指出,一些被描述为“对移情”的多种过程,在以人为本的理论中,很可能被描述为同理心。至今,没有任何理论立场比其他立场更有证明。反对一种理论而认为另一种理论已经被证明是不合逻辑且虚假的。此外,并非以人为本的从业人员对移情现象无知,而是对其有替代性解释和不同的相关观念。



点击进入模拟咨询

来访者档案:

名字: 张伟

年龄: 32

性别:

反馈: 我常常觉得与他人的关系疏离,无法真正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心理状态: 张伟在咨询过程中表现出内心的矛盾与焦虑。他感到与他人的关系不深,常常压抑自己的愤怒和负面情绪,导致情绪出现波动。

生活事件: 最近,张伟在工作中经历了与同事的冲突,感觉被误解并无法在团队中获得支持。这令他情绪低落,感到孤独。

咨询目的: 张伟希望通过咨询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学习如何在关系中表达真实的感受,尤其是处理愤怒与不满。

来访陈述: "我常常会在与同事的互动中感到愤怒,可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些情绪,总是选择沉默。这样的状态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