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关于以人为本理论的误解和真相
内容: 关于以人为本理论所持有人性根本“善良”的看法是不真实的,这种观点导致了对破坏性驱动的天真忽视,并在治疗过程中回避挑战与对抗。
有一种广泛的看法认为,以人为本理论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善良的”。这种假定的观点在观察到人类行为后受到了批评。例如,纳粹大屠杀的实施者、柬埔寨的杀戮场、以及在众多冲突中发生的种族清洗,这些人怎么能够被视为根本的善良呢?在Kirschenbaum和Henderson (1990b: 239–255)的讨论中,罗杰斯与罗洛·梅之间就此进行了辩论。虽然罗杰斯(pp. 237–238)承认在世界上可以遇到大量破坏性、残忍和恶意的行为,但他并不认为人们本质上是邪恶的。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人们天生就是善良的。
人的固有善良观念并未在以人为本理论的经典论述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在《关于人性的一篇注释》(参见Kirschenbaum和Henderson 1990a: 401–408)中,罗杰斯(p. 403)考虑了“人不是怎样”,他指出:
我没有发现人能够被基本地描绘为根本敌对、反社会、破坏性或邪恶这样的特征。
我没有发现人本质上完全没有本性,像一块可以书写任何东西的白板,或是可以被塑造成任何形状的可塑泥。
我没有发现人本质上是一个完美的存在,只是被社会扭曲和腐化。
根据我的经验,我发现人类似乎具有一些固有的特征。在不同的时期,我所认为能够描述这些特征的术语包括积极、向前推进、建设性、现实和可信。
因此,尽管罗杰斯明确指出人们本质上并不是邪恶的,但他并没有确认人们是“善良的”。罗杰斯的陈述并不是为了暗示道德判断,而是来自经验观察,而不是理想或可钦佩特质的宣告。关于“固有善良”的争论是无稽之谈——无论是明示还是暗指。罗杰斯主要是在阐述人类的生物和心理本质:我们是建设性的,倾向于成长,朝向实现潜力的方向前进。然而,由于伦理原因,以人为本理论确实认为人是有价值的,但即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善良”。建设性、可信和有价值并不等同于固有和天生的圣洁!
在以人为本理论中,没有任何内容引导其从业者得出嫉妒、杀人狂怒、苦涩和仇恨等感情应当被回避的结论。这些都是正常人类情感的表现,在治疗和自我中都可能会遇到和应对。然而,一个人感受到杀戮、恶意或施虐的情绪,并不能改变他们的价值。有时,这些感情会指向治疗师,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它们会被接受、承认并进行处理。尽管众多以人为本的作者常常提到“负面”情感的表达,但这种我们否认和回避这些正常生活方式的神话让我感到困惑。
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或许通过三种治疗师提供的条件的融合),以人为本的治疗师拥有一个强大的工具来帮助客户接触和表达强烈、负面和羞耻的情感。当与客户的参照框架产生共鸣时,他们能够向对方传达类似的信息:“我知道你感觉到杀戮的欲望,我甚至能在我自己身上感受到——这并不会让我感到害怕,也不会改变我对你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看法。”这种沟通通常超越语言,但因此更加有力。理论和经验使我明白,这可以引导人们与破坏性冲动、负面和羞耻的情感、苦涩等产生更深的联系。当这种联系被深刻感受到并公开表达时,某种变化就很可能会发生。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明
年龄: 35
职业: 教师
性别: 男
心理状态:
当前状态: 抑郁与焦虑
情绪特征: 情绪波动大,时常感到无助与愤怒
生活事件:
最近事件: 最近因工作压力与家庭矛盾产生严重冲突
咨询目的:
目的: 希望能够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改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
来访陈述:
陈述: 我感到自己的愤怒和消极情绪越来越难以控制,这让我在工作和家庭中都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不是一个恶人,但我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些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