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40. 人本主义理论与理想人类发展的误解

内容: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发展没有一个理想的终点,这对治疗有重要意义。人本主义疗法常常受到批评,因为它隐含地把人类视为某种程度上“善良”的存在,认为在适当条件下,他们会积极发展,达到某种理想状态。对于这一批评的核心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自我实现倾向(第9点),接受这一点是人本主义疗法的一个决定性特征。假设自我实现倾向导致成长的一个理想终点,可能是“自我实现”或一个完全运作的人,这是个体成就潜能的巅峰。然而,关于人类对其他人类的不人道行为的证据表明,许多人并没有发挥最佳功能,因而对人性的建设性和积极性质的信仰在现实上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妄想。然而,就人本主义理论而言,一旦使用,自我实现这一术语所指的概念不同于马斯洛的,因为它不是基于需求层次满足的顶峰状态。在人本主义理论中,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状态。此外,它仅适用于被划定为“自我”的部分,这部分是整体个体(或生物体)的一种子系统。该子系统也被称为自我概念,顾名思义,即人们看待和/或构建自我的方式。自我实现既不是治疗的目标,也不是正常健康生活的目标,并不一定导致最佳功能,因为它关乎维持自我概念。此外,自我实现的过程可能与自我实现倾向相冲突。例如,自我对来自他人的积极关注或确认的需求,可能比对生物体进行实际化的积极价值经验更为迫切(参见罗杰斯1959:224)。也就是说,由于价值条件的存在,个体可能会响应并内化他人的价值观,作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从而在自我实现倾向的建设性方向与社会环境施加的需求之间形成一种不舒服的紧张关系。关于“完全运作的人”的性质的争论本质上是类似的,尽管这也可能被看作是人本主义理论的一条原则,即存在某种理想的人类状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界定“美好生活”(即完全运作)时,罗杰斯(1967:186)说:“在我看来,它不是美德、满足、涅槃或幸福的状态。它不是个体调整、充实或自我实现的条件。”与自我实现类似,“完全运作的人”这一概念指的是一种方向性发展,而非一种存在状态。完全运作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体验,越来越多地活在当下(即以意识感知每一刻),并且对生物体的信任感不断增强。重点显然是“成为”的过程。因此,人本主义理论既不陈述也不暗示治疗和/或个人成长的目标是理想状态。此外,正如梅里(2000:348)所指出的,由于“自我实现理论是一种自然科学理论,而非道德理论”,没有隐含任何价值观。



点击进入模拟咨询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明

性别:

年龄: 28

背景: 在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工作,面临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心理状态:

抑郁: 中度

焦虑: 高度

自我认同感:

生活事件:

最近失去了一个重要项目,感到自己的能力受到质疑

与朋友的关系日益疏远,感到孤独

咨询目的:

理解并改善自我认同感

学习应对工作压力的方法

重建与朋友的关系

来访陈述:

我觉得我不够好,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也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