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以人为本的心理学理论与心理病理学理解
内容: 以人为本的理论包括理解心理病理学的方法。这些方法不同于主流的“医学模型”。在西方,处理经历心理和/或情感困扰的人的治疗大多被遵循医学模型的从业者主导,无论他们是否受过医学训练。也就是说,将一种思维方式和对身体疾病的反应完全应用于思想和情感的障碍。然而,至少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像“(症状)-诊断-治疗-治愈-(缺乏症状)”这样的模型的适用性并没有得到证实。对心理病理学理解的第二个影响来源是精神分析。正是从这个来源出发,一些与心理困扰相关的熟悉术语产生了,例如“边缘性”和“自恋”。历史上,以人为本的从业者一直反对这两种思维方式,尽管最近在医疗环境中工作的以人为本的从业者之间,朝着发展共同或包容性语言的方向走了一些步伐。这种以人为本的从业者的拒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批评,基于的主要是以人为本理论缺乏儿童发展模型和心理困扰模型。对此的反驳其实是很简单的(参见Wilkins 2003: 99–107, 2005b: 43–50)。从一开始,儿童发展模型就是以人为本理论的一部分(参见Rogers 1959: 222),并将其与痛苦的发展联系起来(Rogers 1959: 224–230)。这随后被(例如)Biermann-Ratjen(1996: 13–14)进行了细化和发展。事实上,在以人为本的传统中,关于心理健康的当代主要立场有四个。这些立场基于:
- (心理)接触(见第34点)
- 不协调(见第35点)
- 处理风格(见第36点)
- 权力问题(见第37点)。 尽管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但它们对情感和心理痛苦的理解方式主要是基于特定的理论命题或哲学态度的发展。
- 在“接触”的背景下理解或处理心理痛苦,源于必要和充分条件中的第一个,要求客户和治疗师处于(心理)接触中。基本问题是,如果不是这样,该怎么办,并有一种假设,缺乏接触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 认为不协调导致心理和情感痛苦的观念,是对Rogers六个条件中第二个条件的直接解读。正是以焦虑或脆弱表现出的不协调,导致客户寻求治疗。这种不协调可以在从轻微的不适到最严重、最令人不安的急性或慢性痛苦的范围内的任何地方。
- 以“困难”的过程为痛苦基础的模型,源于Rogers(1967: 27)对生活的描述,即“生活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的”,并承认有时这个过程可能被打断、扭曲、停滞或以其他方式偏离理想状态。
- 心理痛苦与权力问题相关,而不是内在的、个人之间的动态,基于其原因是社会和/或环境的假设。也许这在很大程度上从以人为本理论中汲取哲学,而不仅仅是其人格理论。它与非指导原则及对权力行使的态度(第5和第6点)有关。这种对痛苦的理解的基础是“疯狂”是社会定义的,并且社会和政治环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可能是因果关系。 以上这四种理解心理病理学的方法,下面的四个“点”中均有详细扩展。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伟
年龄: 32
性别: 男
职业: IT工程师
心理状态: 来访者感到焦虑和压力,常伴有低落和无助感,特别是在工作中与同事的互动中。
生活事件: 最近因工作压力大,导致严重焦虑,并与家人发生争执,关系紧张。
咨询目的: 寻求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改善人际关系,找到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来访陈述: “我在工作中总是感到不安,跟同事沟通时也觉得无从下手,常常会回想起我应该会更好地处理这些事情。我的心情总是很低落,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