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32. 以人为本的评估与心理诊断的伦理

内容: 尽管在以人为本的实践中诊断没有存在的空间,但评估可能是一种伦理义务。“评估”在以人为本的治疗背景中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评估与诊断等同或混同,而后者被认为是不当借用医学模型,暗示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疾病),如果能够识别,那么就可以进行“治疗”,并实现治愈。这与经典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完全相悖,因为它将问题置于个人之前(例如,参见第5点关于非指导原则,第9点关于自我实现倾向,第10点和十九项命题,以及第31点中施密德的邂逅概念)。尽管罗杰斯(1951: 221–223)确实提到过“以客户为中心的诊断理论”,但这种理论显然将客户及其体验置于过程的核心。此外,罗杰斯(pp. 223–225)在他的理论后面紧接着提出了“对心理诊断的某些反对意见”。正如梅恩斯(2004: 88–101)详细解释的那样(第88页),“以问题为中心并不是以人为本”,而且(第90页)尽管两个客户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例如,酗酒),但由于他们对过去的象征化、对现在的体验方式以及对未来的愿景是不同的,因此他们是不同的,他们对治疗和治疗师的需求也不同。对诊断或医学分类的另一个反对意见由桑德斯举例(参见,例如,2006a: 32–39,2007b: 112–128),他认为,由于其基于生物、疾病模型,精神疾病的概念是不当且压迫性的。桑德斯(2007b: 119)认为“痛苦”比“疾病”更相关,并将痛苦看作来自心理和社会原因,而不是生物原因。桑德斯(pp. 120–122)接着提出关于心理诊断的论点,指出(第122页)对其的抵制“可以从哲学、理论和有效性方面得到辩护”。上述观点反映了在1989年发布的一个关于心理诊断的研讨会中发表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在威尔金斯(2005a: 135–138)中被探讨并总结为三种主要观点:(1)心理诊断与以人为本的治疗无关,可能实质上是有害的。(2)尽管心理诊断存在问题,评估和诊断在心理治疗的世界中是现实,可能以人为本的治疗师必须考虑这一点。(3)如果评估聚焦于客户及其自我认知,则不仅与以人为本的理论兼容,而且在以人为本的治疗实践中也是一种优势。前两种立场可分别表示为“纯粹主义”和“务实主义”,它们都关注诊断。第三种则不同:它关注评估。简单粗暴地说,诊断是一个“标记”一个人拥有特定(类型)问题的过程,通常根据一些源自理论的标准来定义,而评估是一个(相互的)过程,通过该过程作出决定,即治疗师和客户能否建立有效的治疗关系。评估可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评估并不会与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相矛盾。事实上,必要和充分条件以及过程的七个阶段可被视为构成以人为本的评估方案(参见威尔金斯 2005a: 141–143)。这样的方案摒弃了治疗师作为专家的概念,能够对客户困难的性质得出明确的结论,而是集中在建立一种关系的可能性上,以满足六个必要和充分条件。它还突出了治疗师的潜在局限性。以人为本的治疗师在伦理上有义务自问潜在的客户是否需要治疗,以及他们是否能为该客户提供有效的关系。威尔金斯(2005a: 141–142)中的标准提供了做出此类判断的系统(另见第59点)。



点击进入模拟咨询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伟

年龄: 28

性别:

过去经历: 曾经历长期的职业压力与人际关系挑战

心理状态: 压力大,焦虑,缺乏自信

生活事件: 最近因工作负担过重感到精疲力竭,与同事关系紧张

咨询目的: 寻求情感支持和有效的应对压力的方法

来访陈述: “我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同事的关系让我很苦恼,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