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以人为本治疗的哲学和伦理传统
内容: 以人为本治疗根植于一种哲学和伦理传统:彼得·施密德的工作。
彼得·施密德被描述为“以人为本方法的哲学家”。虽然他并不是唯一试图理解以人为本治疗背后的哲学传统及其对实践影响的人,但他的研究在这一领域涉及人类学和认识论基础方面已产生了显著影响。施密德特别关注的概念是人类本质上是关系性的,遭遇的过程及以人为本治疗的对话性质。
在他以英语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中,施密德(1998b: 38–52)解释了“人”的概念的重要性,以及他所看到的从客观视角(人是什么?)转向主观视角(你是谁?)的范式转变,这种转变在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将某人当作对象会导致诊断、治疗和治愈的方向;尝试发现某人是谁则涉及遭遇的过程。对施密德而言,“遭遇”与“关系”是不同的。在我对施密德的观点的理解中,正是通过与他者的互动和对话,每个人才能发现和改变自己。
对西方哲学思想的探索和理性论证使施密德(1998b: p. 45)宣称“以人为本的人的形象的两个最重要原则”。这就是“我们通过经验生活,我们生活在关系中”(原文强调)。在施密德(1998a: 74–90)与“遭遇的艺术”有关的讨论中,他强调了人的关系性质,他(p. 81)写道,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来看,“每一次遭遇都涉及遇见现实并被对立事物的本质所触动”(原文强调)。施密德引起关注的是遭遇作为一种涉及认可的参与过程,这意味着不仅要认识他者(p. 81),还要响应并问候他者(对话)。因此,他者不能被视为一个匿名的陌生人,而是变成了一个(另一个)人;某个真实的存在,与之既有共鸣又有分离。
这种考虑使施密德(p. 82)将遭遇与罗杰斯的“在场”概念(Kirschenbaum和Henderson 1990a: 137)和“温柔”(Thorne 1991: 73–81)(第25点)联系起来,并显然与“关系深度”概念(第38点)相关。施密德(1998a: 82)写道:
在遭遇哲学视角中,在场是要真实地存在,充分生活在当下:无条件地接受他者,富有同感地参与他或她的在场,而没有任何先前的意图,也就是说对经验保持开放和惊奇。
在重新审视他对以人为本方法的描述时,施密德(2003: 110)列出了三种独特品质:
- 客户和治疗师源于根本的“我们”。
- 客户优先。
- 治疗师在场。
施密德(p. 110)认为“我们只作为一个‘我们’的组成部分而存在,(p. 111)‘这个我们包含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它不是一个未区分的整体,也不是一堆“我”;它包含共同性与差异,平等地重视这两者。只有对多样性的共同尊重才能构成和接受一个我们’。”
施密德(2003: 111,2007: 38–39)明确表示,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核心是承认和接受他者作为“他”。也就是说“他者确实是‘对立的’,因为他或她本质上与我不同”。施密德(2007: 39)写道,站在对立面“意味着给彼此空间,并表达尊重”。只有意识到与他人相对立,才能实现遭遇。
关于遭遇,施密德(2002b: 201)写道:
遇见一个人意味着给予他们空间和自由,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可能性发展,成为并充分展现他们能够成为的人。一方面,这与将他人作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的工具或任何“意图”相对立;另一方面,它也与基于角色或功能的互动相对立。
因此,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没有对同质或差异的评估,而是对他者在其自身条件下的尊重接受。此外,“我们”暗示了一种连接性,一种相互关系,在我看来(Wilkins 2006: 12)“超越自我,甚至超越有机体”。所有这些都与非指导性态度的重要性相连接(见第4点),并且,例如,施密德(2007: 42–43)和威尔金斯(2006: 12–13)将以人为本的治疗视为以伦理为中心。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小张
年龄: 28
性别: 男
家庭背景: 单身,父母离异,与母亲同住
心理状态:
情绪: 焦虑
主要表现: 难以集中注意力,常感疲惫
生活事件:
近期遇到的生活事件:
工作压力增大,需要完成紧迫项目
失去一位亲近的朋友
咨询目的:
寻求情感支持
了解自我及应对生活压力的方式
来访陈述:
我觉得自己总是很焦虑,无法放松下来,工作压力让我夜不能寐。我希望可以了解导致我这些情绪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