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存在感的转变品质
内容: 在一些人的观点中,当必要和充分条件的整合发生时,会导致另一种被称为“存在感”的“转变”特质。多年来,一些以人为本的作家表明,在治疗会议中,有时会出现一种巅峰体验,改变客户和治疗师的状态。在他晚年的作品中,罗杰斯(Kirschenbaum 和 Henderson 1990年: 137)描述了这种特质,并称之为“存在感”。他写道:
当我作为小组促导员或治疗师处于最佳状态时,我发现了另一种特征。我发现当我最接近我内心的直觉自我时,当我以某种方式与自己内心未知的部分相触时,当我可能在这种关系中处于轻微改变的意识状态时,我所做的任何事情似乎都充满了治愈性。那时,仅仅我的存在就是释放和有益的。
罗杰斯指出,存在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媒介,是治疗中自我超越的一个方面。索恩(1991年: 73-81)讲述了一些非常相似的事情,使用“温柔的特质”来形容转变的积极原则。罗杰斯和索恩都表明,这种特质具有超越性、灵性或神秘的维度。尽管并没有否认这一点,施密德(1998年: 82)将存在感与遇见(要点31)等同。他(2002年b: 182-203)扩展了这一点,讨论了接触/心理接触的必要性,并指出存在感“是疗法中‘核心条件’相互连接的适当术语,体现了治疗师的存在与行动方式”。施密德的观点强调“存在感”是高质量注意力在治疗努力中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也就是说,存在感是治疗师条件的巅峰结果(或者可能是要点14所提到的超条件)。此外,由于施密德将以人为本的治疗视为对话,即遇见,因此存在感必须源自这一点,而不是单纯来自治疗师本身。
尽管它被描述为“第四种条件”(更准确地说是第四种由治疗师提供的条件),但似乎有共识认为它是理想条件下由治疗师提供的条件的产物,而不是“额外的”且与之不同的东西。例如,巴雷特-伦纳德(2007年: 130)指出,存在感“意味着‘全心投入’,全神贯注于与自身的整体、深深关注和连接的关系中”,而怀亚特(2007年: 150)在承认存在感的“额外维度”特质以及它可以被描述为电流般、强烈和/或转变的同时,也指出“在这些时刻,罗杰斯的所有条件同时存在”。所有这些并未减少存在感的体验所带来的转变和超个人的效果。然而,梅恩斯(1994年: 7-8)指出,尽管存在感可以用神秘语言描述,但同样可以用经典的以人为本的理论来表述。他表示,存在感源于两种情况的结合。第一种是高程度的一致性、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理理解的融合,第二种(第8页)是:咨询师能够在内心真正保持平静,使她的个体与客户的体验产生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咨询师允许她的个体直接进入客户的体验中,而无需做任何事情来建立她的独立性。
他对存在感的理解对梅恩斯发展“关系深度工作”的想法起到了重要作用(要点38)。然而,不论存在感是在何种情况下产生,它都是以人为本的治疗师意图与客户“在一起”的终极体现,而不是要对他们、为他们或甚至与他们做某事。在我的经验中,尽管它源于他们,但它超越了治疗师提供的条件,并且是变革性的。我还认为这是一种共同创造和共同体验,而不是单由治疗师产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存在感”的体验不能被准备或鼓励。格勒和格林伯格(2002年: 75-77)指出,尽管在一个会话中不能保证存在感的体验,但可以通过准备来增强这一能力(要点84)。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明
年龄: 32
性别: 男
心理状态:
情绪: 焦虑
心理特征: 寻求理解与支持
生活事件:
最近遭遇: 工作压力增大,导致失眠和情绪低落
咨询目的:
目标: 寻求情感支持,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来访陈述:
陈述: 我感到非常焦虑,尤其是在工作上,我总是觉得自己无法完成任务,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平衡和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