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儿童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
内容: 从一开始,对儿童发展及儿童和青年心理治疗的理解就是以人为本的方法中的基本要素。理论和实践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人们常常认为以人为本的理论在儿童发展方面没有立场。这是一个错误。常被遗忘的是,罗杰斯在其职业生涯开始时是一名儿童心理学家,而他的第一部重要出版物(罗杰斯 1939)是《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不仅如此,这一方法的早期先驱如克拉克·穆斯塔卡斯和维吉尼亚·萨提尔也是儿童心理治疗师。可以合理地假设,以人为本的理论的发展受到与儿童的实践的影响,并在当时儿童发展和儿童精神病学的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此外,在罗杰斯关于以客户为中心理论的经典阐述中(1959: 221–223),他考量了人格的以下几个方面:
- 假设的人类婴儿的特征
- 自我的发展
- 对积极关注的需求
- 自我关注需求的发展
- 对价值条件的发展
- 行为差异的发展
- 威胁体验和防御过程
- 崩溃和解组织的过程
- 再整合的过程
- 在人格理论中的功能关系的阐明。
更具体地说,罗杰斯(1959: 222)假设:
在婴儿期,个体至少具备这些特征:
- 他将他的经验视为现实。他的经验就是他的现实。 a. 因此,他对其现实的潜在认知比其他任何人更强,因为没有人能够完全假设他的内部参考框架。
- 他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去实现其有机体。
- 他根据基本的实现倾向与现实互动。因此,他的行为是有机体朝向满足在其感知的现实中的实现需要所作的目标导向尝试。
- 在这种互动中,他以一个有机整体的方式表现,作为一个格式塔。
- 他参与一种有机价值评估过程,根据信息的实现倾向对体验进行评估。那些被看作是维护或增强有机体的体验被积极评价,而那些被看作否定这种维护或增强的体验被消极评价。
- 他对积极评价的体验表现出接近性,而对消极评价的体验表现出回避性。
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套全面的人类有机体发展的理论,从中可以轻松导出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心理治疗实践的理解。例如,从罗杰斯对必要和充分条件的阐述中,比尔曼-拉特延(1996: 13)推导出早期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是:
- 婴儿与一个重要他者保持接触。
- 婴儿专注于评估可能引起焦虑的体验。
- 重要他者在与婴儿的关系中是相符的,与婴儿接触时并未经历与她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情感。
- 重要他者对婴儿评估其体验的过程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 重要他者在其内部参考框架内对婴儿的体验持有共情的理解。
- 婴儿逐渐察觉到重要他者对他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理解,因此在婴儿的意识中,逐渐形成一种信念或预期,即在反应婴儿的其他体验时,那个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理解的对象也会表现出积极关注和共情理解。
库珀(1999: 64)以及米尔恩和索恩(2000: 106–108)将积极自我关注的需求与多个“自我”或自我配置的发展联系起来(第27点)。在他们关于关系深度的考量中(第38点),米尔恩和库珀(2005: 8)认为,婴儿有一种基本需求,“不仅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还要与他们互动和交流……他们希望被爱,但他们也希望与对方互动和交流,给与以及接受,并体验一种直接而投入的接触”。他们(第17-34页)进一步解释了成年期的困难如何可能与婴儿期和儿童期未能经历“关系深度”相关。比尔曼-拉特延(第14页)明确指出积极关注是自我发展的前提,并将她的模型与精神病理联系起来。沃纳(2000: 149-150)也研究并解释了儿童发展与精神病理之间的联系,将处理风格(第36点)与依附的发展及共情理解的体验相关联。她(第150页)指出,幼年时期的共情失败似乎是成年期“脆弱”处理的一个原因。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伟
年龄: 10
性别: 男
家庭背景: 单亲家庭,父亲工作繁忙,母亲关心不够
学校情况: 学习成绩中等,与同学关系一般
心理状态:
当前情绪: 焦虑、孤独
主要感受: 缺乏支持与理解,渴望建立亲密关系
生活事件:
近期经历: 父亲工作调动,家庭住址变动,朋友关系疏远,感到孤独
咨询目的:
主要目标: 寻求情感支持,改善社交能力,建立自我价值感
来访陈述: “我觉得没人理解我,我在学校没有朋友,回到家里妈妈也总是忙,我好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