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2. 人本中心理论中的潜意识与移情

内容: 在人本中心理论中,没有接受潜意识作为被压抑功能和原始驱动或欲望的储藏室,因此“移情”几乎不具相关性。尽管人本中心理论并不否认人类思维的“潜意识”能力,但传统上,它的存在与否被视为对治疗过程大体上无关紧要。这是因为人本中心疗法是现象学的,仅关心客户当前的体验。客户所无意识或不知晓的任何事物,按定义都是未知的,因此对于治疗师而言也是不可知的。关于客户的“潜意识”过程的任何看法或对它们的解释只能来自治疗师的参考框架。这与人本中心的实践相悖。此外,心灵有特定结构的概念(例如,本我、自我、超我)在人人本中心理论家中并不广泛接受。当它被讨论时,作者更可能持有一种观点,即“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存在恒定的流动,并建议一个人类思维的过程模型(例如,Coulson 1995,Ellingham 1997 和 Wilkins 1997a)。实际上,仅在与“移情”相关时,潜意识在人本中心理论中才引发了很多关注。人本中心理论家往往不太关注移情。这在基本上有两种立场。要么移情可能(有时)是客户与治疗师之间互动的一部分,但与之“工作”将是反治疗的;要么它是心理分析心态的伪影,并没有现实存在。罗杰斯自己的立场似乎接近前者。他(见 Kirschenbaum 和 Henderson 1990a: 129–130)认为如果和当移情情感发生时,人本中心疗法的正常过程会穿越它们,并且治疗师完全不需要允许在其他治疗方法中视为合法、甚至被鼓励和支持的依赖关系。也就是说,治疗师应继续作为一个共情、接受和一致的人存在,而不应因客户的移情过程而改变自己。一些其他的人本中心理论家如罗杰斯可能并不那么倾向于接受心理动力学的移情概念。尤其是 Shlien(1984: 153–181)提出了一个“移情的反理论”,他希望这能帮助发展一个人本中心的潜意识模型。Shlien(第151页)认为“移情是一种虚构,由治疗师发明并维持,以保护自己免受自身行为后果的影响”。Lietaer(1993: 35–37)对此论文的回应则认为,移情不仅存在,而且与实践相关。关于反移情的情况相似,只是Wilkins(1997a: 38)中描述的许多被称为反移情的过程,在人本中心理论中,可以被描述为共情。Mearns 和 Thorne(2000: 175–176)提出了一种可能在个人中心疗法过程中使潜意识材料变得相关的方式。他们建议重新配置对自我的经典概念的看法,使其包括被感知的材料;即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人的材料,尽管它并没有在意识中(因此不被个人接受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罗杰斯(1959: 200)在对被感知的定义中写道:“似乎有机体能够在不利用涉及意识的高级神经中心的情况下,区分刺激及其对有机体的意义”。Mearns 和 Thorne(第175页)使用“意识边缘材料”一词,并将自我定义为“自我概念 + 意识边缘材料”。正如他们自己所指出的那样(第176页),这种公式是对人本中心理论核心的现象学立场(自我 = 自我概念等)的一种偏离。他们还写到“这种对自我的扩大概念可能会失去在保持意识边缘的纪律,并游荡到潜意识中”的潜在危险。



点击进入模拟咨询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明

年龄: 28

性别:

心理状态: 李明最近感到情绪低落,常常感到无助,思维迟钝,对工作和人际关系缺乏兴趣。

生活事件: 在工作中遭遇重组,被迫离职,家庭关系紧张,与父母关系疏远。

咨询目的: 李明希望通过咨询来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寻找生活的意义,恢复与家人的关系。

来访陈述: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工作让我感到筋疲力尽,回到家也没心情和家人交流,只想一个人呆着。每次想起自己失业的事,我都感觉特别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