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心理接触:个体中心治疗的基础
内容: 对于个体中心治疗而言,(心理)接触的需求常常被忽视。接触意味着建立关系。正如桑德斯(2006b: 33)所述,罗杰斯所提出的必要条件之一,即“接触”(罗杰斯1959: 213)或“心理接触”(罗杰斯1957: 96)在客户与治疗师之间必须存在,这一要求在大多数治疗书籍中以及许多个体中心治疗师的培训中都被一再忽视。这似乎是一个重要的疏漏,因为这一条件所表达的内容是,成功的治疗依赖于客户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罗杰斯(1959: 207)在他的术语定义中明确指出:接触。两个人处于心理接触中,或具有最低限度的关系,当每个人在另一人的体验领域中产生一个被感知的或潜意识的差异时,二者就存在了。换句话说,为了让治疗成功,参与的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和某个层面上都必须意识到另一个人的存在(即使不是在意识层面上),而这种意识构成了关系。罗杰斯(1957: 96)写道:第一个条件规定,必须存在一种最小的关系,即心理接触。我假设,重要的积极人格变化并不会在没有关系的情况下发生。因为人类天生具有关系需求,我们有强烈的心理接触需求。沃纳(2002: 92)指出:“心理接触的适度增加对客户来说具有巨大的个人和心理价值。”换句话说,与他人的接触,感受到与他人同在而非孤立,即使是短暂的,也能减轻焦虑和生存孤独感。在探索接触概念的过程中,怀亚特和桑德斯(2002: 8)指出,根据他们对罗杰斯的解读,“在可以说他们‘在关系中’之前,两个个体之间的最小连接是双方都有欲望和意图 [原文强调] 建立接触。”这意味着正念是关系的一个必要元素,即每个人必须对另一个人的意识产生可感知的影响。这似乎与一种潜意识影响就足以构成接触的观点相矛盾——如果接触即是关系。怀亚特和桑德斯将接触视为建立关系以及成功治疗的必要前提。这确实是正常情况。然而,由于接触也可以是潜在的,能够以此为基础并加以巩固。例如,这就是前治疗的基础(见普劳提2002a,2002b),治疗师系统地工作,发现并增强因精神病、极度学习障碍、痴呆或脑损伤(通过器质性疾病或损伤)而功能受损的客户之间的潜意识接触。确实,普劳提(2002a: 55)将前治疗描述为一种心理接触的理论,尽管他的含义稍有不同,因为他包括了与自我的接触。如果接触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其他条件就没有意义和效果。将关系置于治疗努力的核心,罗杰斯作出了一个激进的声明。因为时至今日,在个体中心治疗的实践中,关系被视为比其他一切都重要,这一激进的挑战依然存在。越来越多的结果研究证据表明,在咨询和心理治疗整体的情境下,除了“客户变量”——即客户带入互动的内容——外,客户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与成功结果的相关性是最强的(见,如克鲁普尼克等1996)。这使得接触成为理解心理治疗中发生的事情的核心。从个体中心的角度来看,这种意识导致了对接触本质的重新思考。例如,经典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立场认为接触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桑德斯2006b: 36所描述的“二元的,非此即彼的,开关事件”),而其他人则认为接触存在不同的层次和类型,而这些层次和类型在本质和程度上有所不同。因此,卡梅伦(2003a: 87)认为接触可能存在多种深度,她写道:“接触的深度是区分相对机械且无生气的治疗关系和充满能量及参与感的关系的关键。”在两个章节中,她(2003a,2003b)命名并描述了四个心理接触的层次:
- 基本接触是“会面”,是最基本的相遇,其中每个人都意识到对方并受到影响。
- 认知接触是关于共享意义,涉及思维过程和至少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
- 情感接触是“更亲近”,对自己感受的开放,以及愿意接收和回应他人的感受。
- 微妙接触或亲密感与“存在”(罗杰斯1980: 129)、温柔(索恩1991: 73-81)或甚至“在关系深度上工作”(米恩斯1996)相等。这些也可以被视为表征不同质量的关系。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伟
年龄: 32
性别: 男
职业: 程序员
背景: 内向, 喜欢独处, 近期失业
心理状态:
情绪: 焦虑
自我评估: 觉得人际关系淡漠,缺乏情感支持,感到孤独
生活事件:
近期失业: 被动失业,导致自信心下降,家庭关系紧张
咨询目的:
目标: 寻求改善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增强心理支持的感觉
来访陈述:
陈述: 我最近感觉很孤独,与周围的人几乎没有联系,我希望能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和建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