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心理与情感困扰的根源
内容: 心理与情感困扰的根源在于条件价值的获得。个体对正面评价有需求(第19点),尤其是来自“重要他人”的正面评价,即来自父母和其他主要照顾者等身边重要人物的认可。随着自我的发展,个体对自我正面评价的需求也随之增加,Merry(2002:25)指出,这对于“培养对我们自身内心体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信任感”是必要的。换句话说,积极的自我评价使得个体能够信任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和评估。根据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这种状态被称为“内在评价的中心”。然而,对他人的正面评价的需求,尤其是来自那些个体寻求关怀、保护和养护的人,强烈到如果爱与接纳被拒绝或威胁拒绝,这种内在对体验的评价很容易被压倒——即变得“有条件”。因此,为了获得和维持他人的正面评价,个体往往会忽视或抑制那些与他人的需求和意见相矛盾(或看似矛盾)的内心体验,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冒着失去爱和接纳的风险。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个体对他人的评价依赖于他们的接纳感和自我评价。个体会发展出“外部评价的中心”,甚至不信任自己的内心体验,直到放弃它。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学会了只有在符合他人的要求、期望和正面评价时,自己才是可接受的、值得爱的和被珍视的。因此,“条件价值”就此获得。为了保持被重视和接纳的感觉,个体会根据经历与其条件价值的匹配程度来寻求或避免体验。那些与条件价值匹配(因此自我概念也匹配)的体验被准确感知和接受,而那些不匹配的体验则被视为威胁,并且被扭曲或否认(“扭曲”和“否认”是经典以人为中心理论中描述的两种“防御机制”,参见Rogers 1959:227)。这造成了自我与体验之间以及行为上的“不一致”(第16点)。注意:关于不一致原因还有其他主张,参见第35点。正是防御的过程导致某些情感或心理困扰的表现。Rogers(1959:228)列出了这些表现,包括:不仅是通常被视为神经症的行为——合理化、补偿、幻想、投射、强迫、恐惧症等——而且还有一些通常被视为精神病的行为,尤其是偏执行为和抑制状态。然而,有时防御过程无法成功运作。这可能导致一种组织失调的状态(参见Rogers 1959:229)。假设这可能导致急性精神崩溃。因此,由条件价值引起的不一致可以被视为情感和心理困扰的根源。来访者的不一致,导致脆弱或焦虑的感觉,是Rogers(1959:213)“建设性人格发展所需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的第二个条件(第13点)。理论上,如果一个人仅经历无条件的正面评价,那么就不可能产生条件价值,从而也不会在来自他人的正面评价与自我正面评价之间产生冲突,但据说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从未发生。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明
年龄: 28
性别: 男
社会支持: 主要来自父母和朋友
心理状态:
当前情绪: 焦虑
自我评价: 低
生活事件:
最近事件:
工作压力增加
和女友发生争执
家庭成员健康问题
咨询目的:
增强自我认知
学习如何应对焦虑
寻求更好的情感支持
来访陈述:
我总是觉得不够好,不管做什么都怕被人评价。即使有些事情做得不错,我也总是想,别人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