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人本中心理论中的自我概念与整体心理学
内容: 尽管人本中心理论是一种有机体理论,而非自我理论,但“自我”这一概念仍然重要。
尽管人本中心理论集中于“有机体”的概念,即一个整体的人,包括生化、 生理、感知、情感、行为和关系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而不是“自我”(参见罗杰斯1951:484-488;罗杰斯1959:221;巴雷特-伦纳德1998:74-76;图多和梅瑞2002:91-93),图多和梅瑞(2002:92)指出,人本中心理论可以被合理地认为是一种有机心理学,而不是一种自我心理学(即把自我置于中心的心理学理解 - 参见图多和梅瑞2002:159-160),尽管如此,“自我”的概念仍然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
人本中心理论家们已提出并继续提出对自我的重新概念化(例如,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以及对“有文化限制”的概念提出挑战(参见威尔金斯2003:30-34),并承认“自我”是一个过程,流动而非固定。在经典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论中,该术语主要有两种用法。首先是新兴或发展的自我。罗杰斯(1959:200)定义如下:
“有组织的、一致的概念整体,是对‘我’或‘我的’特性的认知,以及对他人和生活不同方面‘我’或‘我的’特性的认知所组成的概念,其中还包括与这些认知相关的价值观。它是一个可被意识到的整体,虽然不一定在意识中。它是一个流动和变化的整体,一个过程,但在任何特定时刻它都是一个具体的实体……”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自我”,即体验自我,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尤其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从有机体(如婴儿可能的完全开放的体验)中区分出来的。图多和梅瑞(2002:126)补充道,“[t]自我因此是内心的、体验的,具有反思意识的人。”在西方社会的通俗语言中,这种对自我的概念化可以与个体等同。
其次是自我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达到充分功能状态的过程依赖于有机体与自我概念之间的一致性(任何不一致都源于价值条件;第12点)。对于显著存在差异的人来说,往往会倾向于焦虑,至少会感到一定程度的情感困扰和个性的僵化,而对于自我与有机体之间更具一致性的人来说,会被实际化倾向推动朝着成为一个充分功能的个体的方向发展。与自我概念相关的是“理想自我”(罗杰斯1959:200),即个人最想拥有的自我概念,或他们最希望成为的自我。从治疗的角度看,客户的目标可能是尽可能接近自己的理想自我,但理论表明,自我与有机体之间更大的一致性与情感困扰的缓解最为相关。罗杰斯(1959:223-224)解释了自我是如何发展的。他(第223页)谈到,作为实际化倾向的一个功能的个体部分经历了不同的并在意识中象征化了生存与功能的体验。他称这种意识为“自我体验”。正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特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这种意识中的表象发展成为自我概念。随着这种意识的出现,个体发展出对积极关注的需求。罗杰斯(1959:223)指出,这种需求“在所有人类中都是普遍的,而在个体中则是无处不在且持续的”。对积极关注的需求如此强烈,以至于可使有机体的价值过程或实际化倾向不堪重负,并因此使个体偏离成为充分功能的个体。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自我关注的需求随之产生。图多和梅瑞(2002:130)将自我关注等同于自尊,他们(第129页)将其定义为“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又依赖于一个可以附加价值或自尊的自我概念”。从技术上来说,自我关注是个体独立于与社会他人的积极关注交易(无论是令人满意的还是令人失望的)而体验的积极关注。罗杰斯(1959:224)写道,自我关注的需求“作为一种经过学习的发展需求而形成,这种需求源于自我体验与对积极自我关注需求的满意或挫败的关联”,因此“个体最终可以独立于与任何社会他人的交易而体验到积极关注或失去积极关注,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自己重要的社会他人。”换句话说,个体对自己的态度不再直接依赖于他人。然而,当寻求或避免某种自我体验仅仅是因为它增加或减少了自我关注时,个人被认为获得了“价值条件”(第12点)。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三
年龄: 28
性别: 男
职业: IT工程师
生活背景: 独生子,父母期望高,工作压力大
心理状态:
状态描述: 焦虑,情绪困扰,感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与他人期望存在偏差
生活事件:
近期起因: 最近职业评估结果不理想,导致与同事关系紧张,情绪低落
咨询目的:
目标: 改善自我认知,减轻焦虑,寻找与理想自我的一致性
来访陈述:
陈述内容: 我总觉得自己无法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每当工作评估不理想时,我就会感到无比的沮丧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