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罗杰斯的以人为本的人格理论解析
内容: 罗杰斯(1951)和经典论文罗杰斯(1959)中详细阐述的“十九个命题”提供了一个与以人为本的变化概念相一致的人格理论的优雅表述。在罗杰斯(1951: 483–522)中,提出了十九个构成以人为本的人格和行为理论的命题。桑德斯(2006b: 17)以“故意口语化”的语言描述了这些理论声明,称其“关于人类心理发展、人的心理生活的性质、人格的结构、这种结构可能面临的弱点、心理痛苦的性质以及如何纠正痛苦”。关于他的人格理论,罗杰斯(1951: 532)写道:
这个理论基本上是现象学特征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我”这一解释性构造的概念。它描绘的人格发展终点是体验的现象领域与自我的概念结构之间的基本一致性——如果实现了这一情况,将代表免于内部紧张和焦虑、免于潜在的紧张;这将代表现实导向适应的最大化;这意味着建立一个个性化的价值体系,与任何其他同样良好调整的人类成员的价值体系有较大的身份认同。除了罗杰斯对这些命题的最初表述之外,梅里(2002: 34–37)对其进行了简洁的总结,其中包括(第34页)“用不同甚至更为熟悉的术语的一些解释”,以及图多尔与梅里(2002: 98–99)的总结。
十九个命题展示了将人视为持续过程的以人为本观点——即人格是流动的,而非固定的。在这一理论中明确的是,有害和/或抑制性的早期经历导致了“价值条件”(见第12点),这些条件导致情感或心理痛苦。然而,人们有潜力摆脱条件反射,向“完全运作”的状态迈进。在罗杰斯(1959: 221–223)中,对以人为本的人格理论进行了细化和重新阐述。考虑的人格方面如下:
- 假设的人类婴儿特征
- 自我的发展
- 对积极关注的需求
- 自我关注需求的发展
- 价值条件的发展
- 自我与经验之间不一致的发展
- 行为差异的发展
- 威胁的体验及防御过程
- 崩溃与解构过程
- 重新整合过程
- 人格理论中的功能关系的具体说明。
罗杰斯(第232-233页)进一步考虑了他的理论的人格研究证据。
综合罗杰斯理论声明的线索,桑德斯(2006b: 21–24)将以人为本的人格理论描述为: - 现象学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世界。
- 知觉理论:因个体的现实基于对世界的感知,所以感知的变化导致体验和行为的变化。
- 人本主义理论:根植于“拒绝一切超自然主义,并主要依赖于理性和科学、民主与人类同情心的自然哲学”。
- 整体理论:有机体是核心——人类是(不仅仅是)其部分的总和。
- 潜能实现、以成长为导向的理论:以人为本的康复隐喻不是“治愈”或“修复”或“重新编程”,而是朝着新的存在方式的成长或发展。
- 过程理论:人格和自我都不是固定的“事物”,相反,人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
来访者档案:
姓名: 张伟
年龄: 28
性别: 男
心理状态: 张伟表现出焦虑和内心冲突的迹象,常感到压力重重,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感到困惑与不安。他对自己的价值感较低,并对未来感到不确定。
生活事件: 张伟最近经历了工作压力加大和亲密关系出现矛盾,导致他感到异常疲惫,情绪波动较大。
咨询目的: 张伟希望通过咨询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改善人际关系,并减轻焦虑感,寻求情感支持与成长。
来访陈述: “我经常感到压力,觉得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内心很挣扎。我希望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去面对这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