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Supervising Psychotherapy_ Psychoanalytic and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s
心理动力学督导
作者: (英)克里斯汀·德赖弗(Christine Driver) / 等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原作名: Supervising Psychotherapy: Psychoanalytic and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s 译者: 黄杏杏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240 定价: 5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8431076
内容简介 · · · · · · 督导既是一段发展过程,又是一段治疗过程。
督导师在督导他人的工作实践时,不仅要利用自己作为治疗师的经验,还要对他人如何学习、对组织机构因素如何影响治疗和督导有明确的理解。本书探讨了督导与教学、督导与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相应指导。
对于想要成为精神分析取向或心理动力取向督导师的人,以及已经执业的督导师来说,本书是一本能够带来启发的著作。
作者简介 · · · · · · 玛丽·班克斯(Mary Banks)
英国心理治疗师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of Psychotherapists)会员,就职于英国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任资深咨询师。
克里斯汀·德赖弗(Christine Driver)
英国分析心理学协会(Society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成员,联邦动力委员会(Federal Power Commission,FPC)心理治疗成员,就职于威斯敏斯特牧区基金会(Westminster Pastoral Foundation,WPF)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督导培训中心,任资深咨询师。
格特鲁德·曼德(Gertrud Mander)
FPC心理治疗成员,就职于WPF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任资深咨询师;出版过多本书籍并发表过多篇论文。
爱德华·马丁(Edward Martin)
英国分析心理学协会成员,就职于伦敦婚姻咨询中心,任资深伴侣咨询师。
约翰·斯图尔特(John Stewart)
FPC心理治疗成员;就职于WPF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任资深咨询师。
他们都曾经或正在作为讲师、督导师、评审委员、学科团队带头人,参与伦敦及各个区域的WPF督导培训项目。他们都是英国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督导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Psychoanalytic and Psychodynamic Supervision,BAPPS)的成员。
目录 · · · · · · 引言:定位和主题 第一部分 督导关系:外在维度与内在维度 第一章 倾听缺席的来访者:督导的治疗性维度 第二章 从治疗师到督导师的转变 第三章 督导:位于控制和共谋之间 第四章 督导关系的内在状态 第二部分 在督导中学习 第五章 教学与督导的关系 第三部分 督导与设置 第六章 督导团体设置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第七章 短程心理动力治疗的督导 第八章 涵容与被涵容:督导及其机构背景 第四部分 督导中的一般问题 第九章 督导伦理学:给予、索取、盗窃 第十章 督导之督导:是一门专业或新职业吗? 第十一章 督导的时间进程与结束 ·
梦的意义
临床心理督导纲要(原著第六版) 9.3
儿童创伤记忆的遗忘与再现 8.4
心理咨询中的财务议题 7.1
当代自体心理学 8.8
精神分析复杂性理论(万千心理) 8.7
自体心理学:科胡特青年治疗研讨会... 9.4
父母和婴幼儿的早期依恋关系 7.7
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选择 8.1
论弗洛伊德的《哀伤与忧郁》 8.9
重新读了一遍这本书,在我这两年进行了大量的督导实践的基础上重新读一遍对接下去更大量的督导工作又有一些新的启发,所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这本书,主要就是,教会大家,如何透过内在,去倾听 那位 “不在场”的来访者,感受他们的潜意识。。。
心理动力学督导 一本来自英国的督导作品,全书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为督导关系、在督导中学习、督导与设置及督导中的一般问题。
第一部分的督导关系中主要是在阐述督导中如何让不在的来访者变成一个不在的在,以及在督导关系中如何理解督导过程中督导的行为与督导和被督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还有如何成咨询师转换为督导。这一个部分算是本书较为枯燥的部分,不如后面案例结合的方式描述,我阅读时有种熬过去了柳暗花明的感觉。所以,看不下去,再多看两页,或许就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在督导关系中,该书用督导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来展现了督导关系中督导本身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给我带来的思考是,不管是专业或者经验如何丰富,始终需要认识到自身的偏见,也要明白这些偏见可能带来的危害,否则,将会变得盲目自大,进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第二部分讲的是教学和督导的关系,从一个案例出发,配合理论和解析,后半部分在大脑发育历程和学习、记忆等的关联。学习风格中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四种思维,分别为归纳思维、自由联想、创造性思维与自我反思性思维。每一个都要拥有才好,最结束谈到督导的一个功能就是督导师是一个容器,他使得被督到者能够思考和应对焦虑的原始防御,并恢复到学习的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被督者,多看看这方面的书,也有利于了解自己的督导师是否具有胜任力。
第三部分的督导和设置,前面两个章节其实没啥吸引力,最后一章的部分非常细致的描述了督导师、被督导者、来访者以及机构管理人员之间的交互关系,这是其他一些督导作品、甚至很多咨询教材中都不会涉及的,机构(也包括学校、医院等场所)对咨询工作的影响,尤其是无意识的动力问题,显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引起重视,并且当作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去思考。
最后一部分,其实是一个伦理的综述,不管是督导还是咨询师,其实都存在剥削的问题,在关系中,作为督导或咨询师,虽然说我们需要与来访营造一个平等的关系,但是不管是督导也好,咨询师也罢,都因为其身份或知识等,更容易剥削来访,那么督的部分也是尤其重要,从咨询师到督导需要学习,那么从督导刚开始,是不是也需要学习呢?这样就诞生了一个督导之督导,目前的督导体系尚不完善,督导之督导作为一个未来议题也在此提出了,当然也是提醒我们,在这个孤独的行业中我们需要同行的伙伴!最后一的最后一章是进程和结束,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有限性,虽然我们可以不断努力学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终将走上一个结束,怎样才算是一个结束呢?结束的分离又将如何面对呢?带着这样的疑惑,书本也就结束了。
这样一个历程的学习,既是知识的吸收,也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体验,阅读书本时脑海里也浮现了一些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模样,部分理论的内容,也得到了一些佐证,推荐有咨询经验的所有咨询师阅读。
被督导者向督导师汇报治疗工作时所提交的案例报告,依赖于被督导者的感知觉偏差,也依赖于被督导者对治疗过程中事件的回忆。如果被督导者的案例报告是基于治疗结束后的笔记整理成的,那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这份案例报告还包含了督导师与被督导者对治疗中所发生事件的幻想。即便有完整的音频或视频记录,如若不加单独汇报,被督导者在治疗中所体验的情感也不会在督导中反映出来。 记忆的概念要比当时“实际对话的内容”广泛得多。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