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封面

自我与防御机制

作者: [奥] 安娜·弗洛伊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出版年: 2018-11-1 页数: 160 定价: 25.00元 丛书: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译丛(第一辑) ISBN: 9787567575189

内容简介 · · · · · · 《自我与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著作领域重要的一本论著,自出版后,80年来经久不衰。此书大致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在*部分中,安娜·弗洛伊德开创性地将自我作为精神分析的工作任务确立了下来,阐述了出现在意识和行为中的无意识衍生物同样也是精神分析的工作的对象。第二部分,安娜·弗洛伊德将防御机制的精神分析知识系统化,整理了其父亲在著作中所论述的防御机制,进一步提出了新的防御机制,并在人格发展和精神病理学的更广泛的模型中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第三部分,安娜·弗洛伊德对青春期——这一早前精神分析所忽视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考察。

作者简介 · · · · · ·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1895年12月3日—1982年10月9日)是一位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她出生在维也纳,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六个孩子中小的一个,也是惟一继承父亲衣钵的人。与她的父亲相比,她的工作强调了“自我”和正常的“发展路线”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工作的协作性在分析和观察中的重要性。因为她对精神分析作出的贡献,她和克莱因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儿童心理学创始人。1938年,安娜·弗洛伊德因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父亲来到英国伦敦,坚持精神分析的实践和研究,并为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服务和工作。1952年创立汉普斯特德儿童治疗诊所,即现在的安娜·弗洛伊德国家儿童和家庭中心。1973年,她当选为国际精神分析学家协会的主席。1982年10月9日,安娜·弗洛伊德在伦敦逝世.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防御机制的理论 第一章 自我作为观察之地 第二章 运用分析技术研究心理机构 第三章 自我的防御行为作为分析对象 第四章 防御机制 第五章 面对焦虑和危险的防御过程走向 第二部分:回避现实痛苦和现实危险(防御的前体)的例子 第六章 幻想中的否认 第七章 言语和行为中的否认 第八章 自我限制 第三部分:防御类型的两个例子 第九章 与攻击者认同 第十章 利他主义的形式 第四部分 驱力强度下对焦虑的防御(青春期实例的描述) 第十一章 青春期的自我和本我 第十二章 青春期的本能焦虑 结语 注释

与此相反的景象是,自我中的表象相互的传输存在着严格的条件过程。这就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所谓的“次级过程”。在此种情况下本能冲动不那么容易获得满足。它们被告知要考虑现实的要求,伦理和道德的法则,并以超我的准则规定自我的行为方式。本能冲动会陷入异质机构挫败它们的危险中,蒙受拒绝和批评,并被迫调整所有的形式,因为和陸的边界往来已经结東。一方面,本能冲动以其自身的韧性和能量坚持它们的目标,着手入侵自我,并期望撼动和制服自我。另外一方面自我对本我逐渐变得不信任,并开始反制,将其驱赶回自己的区域。自我的目的在于,通过适当的防御机制持久地使本我失去功能,这些防御机制为了确保自我的边界而产生出来。上面的图景虽然不易理解,但具有深远的价值,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自我在这一过程中监察活动的概况。这些图景向我们展示了某个时刻两个机构的活动状况。至此,我们能看到的不再是未成形的本我冲动,而是被自我的防御机制修整过的本我冲动。现在,分析的观察者面前的任务是将上述的状况,以及两个机构之间的妥协进行调解,并再次辨认哪些部分是属于本我的,哪些是属于自我的(或许也是超我的)。 本我的推力和自我的推力作为观察的材料一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从不同观察角度来看,两个方向上的推力有着非常不同的价值。所有自我针对本我的防御行为都是默然无声和悄然无形的。我们总是可以事后重构,但从未真正捕捉到。例如,成功的压抑就是明证。自我对自己无所知,人们只有当缺失出现时,才开始确信为真。也就是说,关于个体客观地评估缺少明证性。人们只能期待本能冲动为了获得满足而出现在自我中。如果它一直未出现,人们别无选择,只能认为,本我冲动进人自我的通道持续关闭着。也就是说,本能已屈服于压抑。在压抑的过程中,我们不会有更进一步的发现。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防御机制的理论 超我呈递了理想的要求,禁止性欲和判定攻击的非社会性。它为性欲的放弃和攻击性的限制提供了一种方式使得精神健康变得不那么容易获得。超我拿走了自我所有的自主性,让它成为愿望的执行者,使其敌对本能,不得享乐。对成人神经症防御情境的研究促使我们在治疗中格外重视对超我的分析解离工作。超我的减弱、减轻或分崩离析必须释放自我,以及至少从某个侧面舒缓神经症的冲突。超我作为神经症致病根源的观点同时也给了神经症预防以希望。如果神经症由严格的超我引发,那么教育需要避免切极端超我的形成。那些会内化为超我的教育方式必须要温和;父母通过认同形成的超我应该包含了人性中真正的脆弱,以及与本我友好的姿态,而不是那些严格而没有落到实处的超道德观念;儿童的攻击性应该有机会向外表达,因为攻击性不会就此消失,否则它们就会向内在转换,在那里超我变得十分严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 面对焦虑和危险的防御过程走向

丛书信息 · · · · · ·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译丛(第一辑)(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心灵的母体》《向病人学习》《让我看见你》《婴幼儿的人际世界》 等 。 喜欢读"自我与防御机制"的人也喜欢 · · · · · ·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8.5

论弗洛伊德的《移情之爱的观察》 8.5

人类本性 8.5

僵局与诠释 9.2

弗洛伊德的《论自恋:一篇导论》 9.3

俄狄浦斯情结新解 8.6

让我看见你 8.9

家庭与个体发展 8.7

抱持与解释 8.5

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第2版) 9.6

真的没咋看懂,不知道是我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但是看懂的部分都很有启发。

为做pre临时读毕,翻译一般,但内容本身结构很清晰。 安娜·弗洛伊德继承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绝大部分精神分析理论,但更多将兴趣拓展到对自我的剖析之上,用以分析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发展,尤其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样态。 在得知安娜是一个同性恋之前,我就已经觉得不婚不育而同时是一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她本身就已经是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现身反叛了,如今得知她的性向则更令我惊喜。归根结底,精神分析这一难以... (展开)

读书笔记(整本书捋一遍) 英文版五星,中文版译得太差,几乎读不懂…… 为了在孤独的自学过程中制造一些与外界互动的机会,来分享一下读书笔记。基本就是把书捋了一遍。标注##的是个人观点/疑惑。

一.防御机制的理论 1.自我作为观察之地 ·精神分析历来研究本我、研究深层,觉得研究自我就等于背叛精神分析……但自我是在分析中最先遭遇的,也希望它最后可以发生一些改变。 弗洛伊德从后期也开始关注本我以外的东西。试图理解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本我在满足的时候非常安静、难以觉察。只有在它的紧张涌入自我时才被觉察到。 自我类似一个观察的屏幕,本我的需求和超我批评都通过作用于自我、冲击它而被观察到。 不过,本我和自我的语法不同(一个直接幻想愿望实现,另一个经过词表象的转译),通过自我观察到的本我也是被自我的防御机制修改过的。 经由自我呈现的本我信息是扭曲混乱的,这种混乱也有价值:它同时揭示了两个心理机构的活动。我们要像解方程一样,把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分别干了什么,拆解开来一一理解。 ·自我对本我的防御是无意识的,只能从它的效果——该有的什么东西不见了——看出自我对本我的运作。而在防御机制瓦解之时,之前被压抑的本我可以被观察到,对分析很有利,不过机会短暂。自我和本我一直在角力。

2.运用分析技术研究心理机构——哪些技术关注本我,哪些也能理解自我? ·从催眠到自由联想的技术为了观察无意识,都需要让自我暂时关闭,至少是让它答应暂时保持沉默,邀请本我出来发言。 但在精神分析实践中做不到完全关闭自我——而且你说这是“幸运的”,不然就只能了解本我而无法了解自我:自我的主导和本我的主导在分析中交替出现。本我→自我:顺利进行的自由联想。本我→自我的反击:防御。 ·伴随本我和自我的对抗,分析也在本我分析和自我分析之间交替。 对自我(之中无意识的防御机制)的分析会遭遇的更大的阻力。因为本我本身有进入意识的倾向,而防御机制没有。自我悄悄防御,在自由联想中产生省略、倒转、移置…… 为了还原这些转换,又要从自我分析转向本我分析。 ·不仅关心“分析的基本原则的运用本身,而是关心这种运用引发的冲突”。 只有同时对自我和本我保持兴趣,精神分析才不同于催眠这种单方面的治疗方法?

·其他的分析技术,也可以按关注本我或关注自我这两个方向分类。 释梦:和自由联想一样,关注本我。 象征解释:关注本我,好像能绕开自我的防御直接理解本我的信息?好像能不用费劲破译自我就能直接触底?对象征解释持批判态度:象征就像解决特定问题的数学公式,“它们尽管可以帮忙破解一些问题,却不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公式本身。同样地,翻译象征可以揭示本我的内容,却无法真正获得对于我们面对的这个个体的更深的心理理解。” 失误:本我的突然插入。但它的重要性不如另一种人为造成的本我的插入—— 移情:移情是与分析师的关系中病人产生的并非来自当下,而是源于最初的客体关系的强迫性重复。本我观察和自我观察的区分,也体现在移情中: A.力比多冲动的转移:仅有助于理解本我。过去的强烈情感闯入,病人自己很想抵抗,觉得羞耻,所以他们会比较乐意接受对这种移情的解释——相当于帮助自我摆脱了它感到的异己物。 B.防御的转移:不仅把幼年真实的本能冲动,也把它们随后屈从于自我的审查变形的方式一起转移。极端情况下甚至移情完全没有表达冲动本身,而是只有针对它的那种防御,只转移了它的“变形形式”。 这种防御性的移情是病人在故意捣乱、“拖后腿”吗?不是——病人在这时确实是诚实的,他正在以他唯一能行得通的方式(也就是以防御的方式)表达冲动与情感。这时分析不该不顾自我而直奔本能冲动,而要把关注点从本我转向自我,追溯防御机制带来的本能的变迁史。 但对防御的分析,在执行上比较困难:在移情A中,病人感觉他此时感觉到、表现出的东西是异己的;而在移情B中,他不觉得自己的表现有什么不对劲,而是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很容易把自己防御的做法合理化掉。这时,自我就成了分析的对手。 C.转移的付诸行动:前面各种技术,病人都还是处在非自然的分析情境下,而这里,他相当于越界了,把本能冲突以及对它的防御直接在行动中做出来了。自我不再被抑制和削弱,这时他的心理心理机构按其“自然的比例”显露出来。如果能成功解释付诸行动,将其拆解,就能看出每个心理机构实际贯注的能量多少。虽然有助于洞察,但由于付诸行动打破了分析情境,自我开始折腾,治疗就很难推进了。

·综上,不要把自我分析仅理解为本我分析的障碍。需要分析自我的无意识防御,才能还原本能的转换过程。

3.自我的防御行为作为分析对象 ·管它是本我的无意识还是自我的无意识,分析师的任务都是要把它带进意识中。但正如前面讲的,本我和自我中的无意识对于“被意识到”这件事,态度是很不一样的。本我本身无意隐藏自己,但防御机制不想被揭露。 ##为什么阻抗分析面临的阻力比本我分析的阻力更大?为什么让人承认自我里的无意识信息比承认本我里的无意识信息更困难呢?好像承认防御就像承认自己在“伪造”?而本我里的无意识信息,如果被和防御拆开来、变成能用“象征分析”直接解读的东西,也就变得和这个人无关了,承认起来也不痛不痒,就像前面在移情A那里说的,把一种移情对来访者解释为“来自过去的、本我的”,很好被接受,因为它也服务于这个人想为自己开脱的愿望。 ##还有就是,本我里的东西因为被防御机制压抑了而保持无意识,防御机制本身又是怎么保持无意识的?而且这种抵制还格外强烈?本我是被迫保持无意识的,自我的防御机制是有意保持无意识的?或者它保持无意识是顺带的吗?防御机制是恐惧的结晶,向恐惧出手,它会更恐惧,拼命抵抗?对本我的解释被感受为启发,而对防御机制下手的解释被感受为一种训诫?

·防御机制都在什么情况下活跃? 在对抗本我、阻碍分析的时候活跃起来。由于是分析师规定了那些有利于本我显现的分析原则,自我的防御也投向分析师本人。不过,由移情而来的阻抗更复杂——它不完全是出自自我的,而是源于本我的强迫重复。 ·除了对抗本我,自我还对抗与本能冲动相关的情感。每个人在某一阶段能动用的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是有限的。我们从他对待自己情感的方式,可以猜测他如何防御自己的本能冲动、阻挠自由联想;反之亦然。 ·持久运作的防御,会形成一些固化的特点,“身体姿势,如僵硬和呆板,刻板的微笑,轻蔑、讽刺和傲慢的行为特点”……回溯早年的起源可以解除这些“性格盔甲”,但它们已经太固化,和本能活动的联系没那么直接,不太适合用来分析。 ·症状,还没固化到性格盔甲那种地步,但也可以看出特定的神经症和特定的防御方式的对应。癔症压抑了表象;所以自由联想中出现空白,中断,沉默。强迫症则把和本能冲动有关的表象与冲动本身隔离开,所以他在有阻抗的时候也不会沉默,可以一直说,但切断了联想与情感的关联。 ·一种防御的举动到底是在针对本能还是情感还是?要具体分析。一个例子:一个被母亲拉来分析的女孩,表面友好,但在分析师试图谈论她的症状时,使劲讥讽。为什么?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种嘲讽态度其实不是移情反应,不是分析的情境本身引起的——女孩习惯性地自嘲的方式对待痛苦,而这种对待情感的方式是对曾经训练她用自嘲的方式对待情感爆发的死去的父亲的认同。##很神奇,好像既通过认同怀念父亲、又由于认同而无法哀悼父亲。

·关于儿童分析:很难让他们躺在那自由联想,但是对本我的研究总还有其他渠道。比如英国的分析学派(克莱因)用游戏代替自由联想,可以用来了解本我;游戏中爆发的焦虑与中断对应着阻抗,可以用来了解自我。——但你认为游戏和自由联想不能完全对应,原因似乎是,对游戏的分析要依赖象征解读,太依赖这个不好? 除了游戏还有一种观察儿童的自我的办法,就是注意他们的情绪;在该出现某种情绪的时候没有出现,甚至出现了相反的情绪?他怎么对待情感,就也怎么对待本能冲动。 举了几个例子,孩子在游戏中以幻想的方式补偿他们在现实中没有的。 ##这些满足愿望的游戏是防御吗?“防御”听上去很反动,好像有一个更真实的东西在那里、涌上来,人用一些自欺的手段遮掩。埃里克森谈到“成功的游戏”:在幻想中以创造性的方式重置了矛盾、满足了愿望。自我总要想办法安排、布置,回应来自内外的冲动和要求,它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也许儿童不是先有一个自我,然后它再作为主体压制和转化那些它不喜欢的东西,而是,一些引起紧张的冲突出现了,人为了应对它们而把精力投向冲突,自我作为再处理的活动,由这种活动累积而成。需要在面临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难受时,找出、发明出获得满足的办法,也就是享受这种难受的办法,不然就无法生活。

4.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最早用防御这个词,后来改用压抑,再后来在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的附录里又用回防御,而把压抑看做一种特殊的防御。 弗洛伊德陆续讲到过九、十种防御——“如果不是自我以及它所代表的外界力量的干预,本能本身只有满足/不满足两个状态。”本能的所有变迁过程都来自防御。

·在一个案例里比较各种防御机制的效果(及其变迁过程):某乐善好施、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年轻女性,她怎么变成这样的?1.童年对兄弟的羡慕嫉妒→2.对母亲的敌意→3.害怕会受惩罚、因此失去母亲的爱,自我谴责→4.分裂,母亲依然是爱的客体,同时找到一个“第二重要的女性形象”,一直憎恨她。→5.向外的恨意转向自身,自我责难和自卑→6.向外投射,把对别的女性的恨转换为她们对她的“憎恨、歧视、支配”。 在这个过程中,她成功保持了对母亲的爱的幻想,但却在恨的对内与向外的攻击中失去了被爱的感觉,遭受着她最初恐惧的惩罚。##惨。为了保持爱的幻想而失去了爱的能力。最初的对象脱离开的敌意到处乱窜,在内外之间来回转化,就是丢不掉。 对母亲的恨意和阴茎嫉妒的不同处理方式: 癔症:压抑,恨意+性冲动→躯体化,或者用恐惧症避开可能激发冲突的场所、限制自己的行动。强迫症:压抑,反向形成(如对母亲表现出加倍关切),用仪式和道德控制自己的攻击和性冲动。两个都压抑,然后用很大力气抑制自己。

·对比压抑和其他防御机制。1.压抑似乎处在核心位置,其他防御方式和压抑结合着出现,2.压抑“能够防御更强的本能冲动”?3.压抑“作为持续的能量装置存在”,一直在那儿,而其他的防御方式似乎是相对临时的,要不断重来。##是压抑之后的后续转化?,4.有可能其他一些防御机制最初是用来应对婴儿早期发展阶段的需要的? 关于最后一点,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状和焦虑》附录里已经说过,在自我与本我分裂、超我形成前,心灵装置用的防御机制可能和以后用的不同。——压抑是把一些观念从自我里赶出去,【在自我和本我尚未分离时,无法谈论压抑;在内外未分的时候,就没法投射或内摄;还没有超我的时候,就没法升华……而退行、颠倒、转向自身这些机制,似乎“和本能与其障碍的冲突一样古老”。】 ——然而,这种时间定位和实际观察不符。儿童可以有歇斯底里症状(预设压抑),但儿童受虐狂(预设转向自身)很少见##真的吗?);而且按照克莱因她们的观点,投射和内摄是自我形成、心理结构建立的过程,而不是先有区分再有这些归到外面/归到里面的动作。 ##觉得更喜欢克莱因的说法。为什么这样觉得?压抑产生了本我自我的区分,向内与向外的归类产生了内外的分界……一种行动产生了实体/主体及其分界。

5.根据焦虑和危险的来源看防御的取向 为什么有时、有些本能被感受为危险的、需要防御它?

·因为超我反感它,而自我顺从,屈从超我的压抑抵御本我。——对儿童的教育要尽可能温和,“超我应该包含人性中真正的脆弱,以及对本我友好的姿态,而不是那些严格却没有落到实处的超道德观念”;攻击性应该有机会向外表达而不是向内攻击。 ·因为外部的禁令。婴幼儿还没有形成超我,但也会因为恐惧外在世界的禁令和惩罚而防御本能,会形成类似于防御内部焦虑的成人神经症的症状。——少吓唬你的孩子。 恐惧超我/恐惧外部,都是害怕本能欲望满足会带来的次生的不快(现实原则)。 ·因为自我对本能力量感到焦虑。即使没有超我和外部的禁止,本能力量也令自我焦虑,害怕被它淹没、摧毁。在本能力量活跃的时期(婴儿、青春期、更年期,或者精神病即将发病的时候)会更显著。还有就是自我对整合的需要,面对矛盾就想压掉一个。

·除了防御本能,自我也会防御与本能相关联的情感,无论正面还是负面。一种本能冲动如果伴随着不快,就更容易被防御。##弗洛伊德会说本能冲动都是不快的?但下面一条说的自我对本能的焦虑,似乎也和一种愿望升起尚未得到满足时的不安、紧张状态不是一回事? ·发源于外部或超我的对本能的防御,在分析中是比较好解除的。最困难的是当自我本身也对本能感到焦虑的时候,比如精神病发作,这时自我需要被支援而不是被削弱;把无意识内容带入意识或许也能增强自我的能力,但分析并拆除自我的防御机制可能导致情况更糟。

二.回避客观(外来的)不快与危险的例子——防御的初级阶段 6.幻想中的否认 ·前面讲了促使自我防御本能的三种焦虑:对本能本身的焦虑、对外部的客观焦虑、来自超我的良心焦虑。这涉及到自我与本我、与外界、与超我的关系。其中对小孩子来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尤为重要。小孩的太多快乐和不快都是从外部来的,自我又弱小,难以凭自己的意愿改变什么。

·小汉斯的防御:把对父亲的焦虑置换为对动物的焦虑;把他对父亲的攻击性转换为马对他的威胁;怕被咬——退行到口欲期。通过置换、转换和退行防御他的俄狄浦斯冲动……在分析后,小汉斯的症状似乎消失了,但他面临的现实困境(鸡鸡比父亲小、和妹妹的竞争关系)依然存在;怎么办? 小汉斯做了两个白日梦:自己有很多小孩并且照顾他们;管道工用钳子把自己的阴茎和屁股取下来、换上更好的(被阉割,但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这是在幻想的帮助下否认现实,实现自己的愿望。

·像这样,儿童把他们恐惧的对象(父亲)替换成动物、在幻想中否认现实的做法,不一定是病态的,而是常见的发展过程: ·另一个七岁小男孩,幻想自己是一头被驯服的狮子的主人,所有人都怕这头狮子,但它服从于他。一个十岁男孩想象自己是马戏团的主人,一天有匪徒想袭击他,被动物制服了,他们囚禁了匪徒、惩罚他、教育他,最后放他走。 父亲→动物,服从于父亲→动物服从于他;在这些幻想中,令他害怕的父亲的力量变成了保护性的力量,甚至还可以帮他抵御令人恐惧的父亲本人。童话故事里也常见这种主题:小孩驯化了动物或危险的大人。 ##这些幻想似乎也起到区分作用,帮助他协调“父亲很可怕,但我又需要他保护”这件事,让他在感到来自父亲的威胁时,还能用同样来自父亲的积极力量保护自己,不至于觉得岌岌可危?这些幻想听上去不只是对某个现实的“否认”,而是理解它、重新排布它、把它变得能够在其中生活,是自我的建立过程。

·但奇怪的一点是,儿童的幻想和现实检验功能可以并行不悖,而成年人的白日梦似乎不再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而当特别紧迫的情况逼着成年人重新用起否认的机制,现实检验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变成妄想。为什么呢?

7.言语和行为中的否认 ·成人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经常帮他们用否认的机制。比如管一个小孩叫“大男孩”,说他像哥哥一样勇敢、“妈妈很快就回来了”、“药不难喝”、给不同性别的孩子不同的玩具,帮他们假装成相应的性别角色……

不过,大人对孩子幻想游戏的支持是有限制的,如果幻想波及到了现实,在该吃饭睡觉的时候还假装自己是狮子,就不行了……当幻想否认超出游戏的范围、变成随时随地的,或者他的角色扮演碰巧和现实的要求不符,人们就开始觉得是病态的。##这个界限是什么?幻想和现实能够共存或是不能,是什么导致的?也许他们用的不是“否认”的防御机制,而是进行区分?在现实之外区分出一个幻想的区域,在这里实现和保存一些重要的东西。在区分失败的时候,幻想就涌入现实了。

儿童游戏中的否认、颠倒(对客观事实),和成人神经症的压抑、反向形成,很相似(对内部事件)。

8.自我限制 ·孩子大一点,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后,就可以用更直白的方式回避感到痛苦的场合:直接避开痛苦的地方、不做痛苦的活动。 比如做某件事的时候,因为和别人对比而感到自卑了,就不再做,只是“看看”。限制了自己的行为。那些为了避免竞争而自我限制、无法学习的小孩,在一对一的教育环境下就学得很顺畅。

·儿童的自我限制和成人的抑制类似,但对儿童来说,他们回避的东西在外部,只要避开这个环境,能力就会恢复;成人想回避的东西在内部,所以抛不掉。##内化进去了? 而且儿童的自我更灵活、可塑,不做这一件事,很容易又转向另一件事,发展出新的兴趣,成人则会一直卡在这个想做不能做的地方。##无论是不能做的原因,还是这件事的重要性本身,都源于内部的什么东西,和内部的什么绑定在一起,很难转移。 小的时候用自我限制保护自己,长大后遇到同样的焦虑又逃不开,可能就神经症了。

三.两类防御的例子 9.认同于攻击者 ·如果每一种防御机制都是单独使用、用来防御一类特定的危险,我们就很容易识别出它。但当几种机制混用、或是同一种机制既拿来防御内部,也拿来防御外部时,就很难分辨。 比如,认同,可以形成超我,也可以和其他防御机制结合在一起,用来抵抗引发焦虑的外部对象。

·一个一被责骂就做鬼脸的男生:他实际上是在夸张地模仿老师生气的表情,通过无意识地模仿老师的愤怒来控制自己的焦虑。 一个在走廊里怕鬼的小女孩,发现可以装成鬼的样子走过楼道,就不怕了。 ——都是通过模仿攻击者/恐惧对象来应对焦虑。可以认同于攻击者的各方面,他的人格、攻击性行为、形象、象征……##为什么呢?想到《现实之舞》里妈妈教孩子把身体涂黑,浑身赤裸,“你就是黑暗”,扮演黑暗里的怪物袭击妈妈,就不怕黑了;但这里孩子怕的感觉不是外部的攻击者而是自己内部的什么东西。 因为通过认同或内摄把自己放到攻击者的位置上,可以从被动转为主动,克制焦虑。##认同于攻击者,或内摄了攻击者,是不是有区别?感觉认同可以形成超我,内摄不是;前面的几个例子里,小孩既不需要认可攻击者的做法、也不需要认可自己的攻击行为,听上去像是自动把自己感受到的难以消化的不适转移、传递出去。

·甚至,只是因为预期到要被攻击而焦虑,就可以提前攻击。 比如一个曾经因为自慰而被惩罚的男孩,在分析接近自慰话题时对分析师表现出攻击态度,直到被压抑的想法讨论完,他才不需要带着棍子来。

·这个扭曲的过程是超我形成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阶段:已经内化了批判、养育者的性格观点;但还没有真心承认这些东西,攻击被拿来用来对付外部,而没有转化为自我批评。##以这种方式形成超我,就完全不是对一个积极典范的认同,而是始于被攻击、被击败的恐惧。但是从模仿、自保性的向外攻击,到认可以及向内攻击,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怎么从被攻击-打回去,到开始觉得自己有罪?难道因为他在模仿中变得像最开始攻击他的那个值得批判的东西了? ·从没有认同、没有内疚,到有认同、有内疚的中间阶段是?:他知道了什么东西会被批判,但把罪行和罪恶感都投向外部。比如某俄狄浦斯期男孩激烈抱怨母亲的“好奇心”:幻想母亲知道他对她的追求,而且愤怒地拒绝了他。他用对母亲的愤怒复制了他想象的母亲的愤怒,又把他自己对本能生活的好奇心投射到母亲那里。再比如,一个病人知道自己瞒着一些私密材料不说,幻想出她会遭受责备,并把指责投向分析师,抱怨对方太保守,不断追问分析师的私人问题。##有罪恶感、会投射罪恶感,是因为自己有被抑制的本能冲动。要先有罪恶感。

·与攻击者认同作为超我形成的中间阶段可以通向很多地方。可以形成超我,也可以一直不内化、只投射,变成偏执;也可以用来与权威对抗。 在临床上,这个机制有助于我们区分某种被压抑的本能情感爆发表现出的攻击,和由于担心自己被分析师指责而表现出的攻击。前者发泄完就好了,后者要消除对惩罚的恐惧才能好。

10.一种利他主义 ·压抑和投射,都把本能冲动和自我分开了;一种是压回本我,一种是丢到外部。而且无论是本能的、客观的、超我的焦虑,都可以这样处理。婴儿对投射的运用早于对压抑的运用。 ·可以投射自己负面的东西然后排斥对方(攻击),也可以投射并认同于对方——“利他主义的弃让”。

比如,一个希望自己有很多漂亮衣服、生很多小孩、总在和年长的伙伴对比和竞争的小女孩,成长成一个谦逊朴素的成年人,怎么做到的?她把争取自己愿望的满足替换成了对别人的关心——对闺蜜爱情生活的兴趣、对她们的装扮的关心、对自己伴侣事业的虚荣心。“她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而不是她自己的经历中”。##粉丝追星是这种心理吗? 向外攻击:投射+区分。利他:投射+认同。她喜欢上姐姐的男朋友、嫉妒姐姐,在自己的愿望怎么也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她开始非常高兴和投入地为姐姐准备漂亮衣服。因为自己的愿望受挫,就在别人身上争取同一种愿望的满足。代入另一个人的挫败、享受对方的享受。

以这种方式也可以绕过超我的禁止表达愤怒和攻击性:自己的口欲得不到满足,不敢生气,看到母亲不给自己的孩子吃东西,就可以生气了。 ——投射自己的愿望并认同于一个更有机会实现这些愿望的人,“帮助他”实现愿望(父母对孩子的托付经常是这样)。或者,投射自己的委屈并认同于另一个遭受委屈的人,“替他”去攻击。 ##自我希望实现一种满足的假象,是“你的”还是“我的”都不重要,可以置换;在这一个自己不好使的情况下,以把另一个人当做自己。 ·用别人代替自己,可以做得非常彻底,连自己对死亡的焦虑都可以免除:只有当本能愿望有满足的可能,生活才显得值得活下去。如果别人的愿望满足取代了自己的,自己的生命也就不再珍贵……

四.由对本能力量的恐惧驱使的防御——以青春期现象为例 11.青春期的自我与本我 ·青少年的心态显得很矛盾:既自我中心又很能牺牲,爱情激烈而短暂,既挑战权威又服从权威,既在乎物质又理想主义……为什么?生理的变化似乎也不能直接解释这些心理的复杂性。 精神分析不认为性冲动是从青春期才开始出现的;在从前生殖器期进入生殖器期后,本我的愿望基本没有变。但自我可以翻天覆地地变。 婴儿期、青春期和更年期这三个阶段的相似性在于本我较强、自我较弱;但自我在这三个阶段处于截然不同的状态。

·婴幼儿的自我还在形成中,他们接受的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也最大,常常屈从于外部世界和养育者。要注意的是,小孩子的自我还未固化成形,它不仅作为一个明确的机构参与进心理冲突,而是冲突——即现实焦虑(对惩罚的预期,它不等于超我,常常混杂了大量幻想)和本能需求的冲突——的产物,它被发明出来,用于衡量和平衡内外的力量。##前面讲到,是先有自我与他人的边界,还是先有投射和内摄;投射和内摄是不是用来权衡和重新平衡内与外的机制呢?它们似乎可以让本能力量与外部力量互相转换? 到了潜伏期,本我和自我关系变得相对稳定,形成了一种固定行为模式。本我力量相对减弱,自我有空关注和学习别的东西了,超我形成,等等……

·直到青春期本我再次活跃,之前靠反向形成建立的自我形象可能再次破碎。不过不像婴儿期,一个弱小的自我面对强大的本我,青春期儿童的自我已经稳定有力了。它在强烈的本我需求和超我的要求中间平衡,试图保持先前的特征不变,动用各种防御机制控制本我,在防御和间断的爆发之间摇摆。##“叛逆”是个综合现象,是内部的各个部分向不同方向的进击与防御交互作用,呈现在表面的样子。 ·青少年自我对本我的警惕,首先关注的似乎不是本能冲动的性质,而是它的量。(?) 斗争的两个极端是本我取胜,以狂放的满足抹消掉之前的自我特质;或者是自我取胜,持续保持潜伏期的个性,而被限制的本能冲动无处可去,被一系列僵化而有害的防御和症状节制下来。 究竟这场斗争更偏向自我还是本我,是很难根据本能的绝对强度判断的。本我和自我的强度是相辅相成的。自我对本我的态度、防御的方式、个人症状结构都是影响因素。

12.青春期对本能的焦虑——表现为禁欲主义、理智化、对象爱向自恋的退行 ·力比多增强的阶段,既有利于研究本我,也适宜观察自我。它平时的平静被打破,常用的防御机制被增强,使劲和本我对抗。

·青春期的禁欲主义:一种严格到夸张的禁欲主义;正如前面说的,青少年警惕的不是本我欲望的内容而是它的量、它的强度本身,这种禁欲主义也可以从禁止真正的本能欲望扩展到限制各种日常的身体需求。过清教徒式的自我折磨的生活,冬天不穿衣服、节制饮食……而且一般神经症的压抑总伴随着替代性满足,青少年对本能的禁欲主义似乎没有给替代满足留下余地,取而代之的是本能的周期性爆发。##?这种“禁欲主义”听上去就像青少年不想承认自己有身体这件事,希望自己是个光滑的、没有孔洞也没有需求的纯粹的东西……我不知道对纯粹、独立的需求有多大影响;他们的自我似乎想脱离外部的管控,也脱离本我和超我,不再被它们钳制。它似乎以自我折磨的方式,尝试着能把自己的决定性施展到什么程度。 有些人(Bleuler)认为,人对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矛盾的,他称之为“矛盾情感”。##这和本能尤其是性的感觉本身就介于快乐和痛苦之间 有关吗?)青春期的本能焦虑也是“自我与本能之间不加区分的、原初和原始的天然敌对状态”?

·青春期的理智化:青春期,他的本能强化了,道德(在自我与本我的冲突中)也强化了,同时智力也迅速发展。一般我们会发现人陷入本能或情感活动时,智力活动会受阻;青少年为什么没有?而且他的理智还从潜伏期更关注实际事物,转向了抽象主题,去思索形而上学和道德领域的大问题。 这些哲学思辨不是为了在生活中做什么,不像更小的孩子或成年人的思考是为了在现实中做什么,而是白日梦,从思考活动本身获得满足。 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正是引发心理机构冲突的主题——试图把整个本能冲突仔细想过一遍。这是对它们的理智化。“禁欲式的逃离本能被换成了向本能的回转。但回归只发生在思想里,是个理智过程。”##把理智化和禁欲主义联系起来看,就是力比多从身体层面的本能撤出,竭尽全力把它转移到理智层面。“他们的心理活动更多是对本能活动强烈警觉的迹象,并把自己觉察到的翻译进抽象思维”。 按照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用思考处理事物时牵扯的投注与释放的量较少,因此把本能过程和词表象结合在一起、在意识中处理它们,可以节制和掌控本能。(总觉得那些关于掌控的说法不太对劲)这种理智化过程太过重要,它不是自我的一种防御活动,而是它不可获取的部分。##在头脑里形成生活的一个语词、概念版本。 本能生活或是现实焦虑越是激烈的时候,理智化和智能越增强(比如精神病发作的开端、还有婴儿期)。

·青少年的客体关系和认同: 与父母和超我:自我对抗本能→对抗乱伦幻想→想要切断童年期的客体爱;这时超我依然贯注着来自父母关系的力比多,也有乱伦嫌疑→超我的一部分也被隔绝。→更难对抗本能、本能焦虑更强 ##超我因为乱伦嫌疑而被抵制,听上去很神奇。反抗父母的影响,“不想成为我爸那样”,是因为不想乱伦? (青春期早期也有一段时间对超我过度贯注→“理想主义”) 自我孤立、对爱的客体不信任。 认同:青少年想尽可能地与他的重要客体同化。可以很易变,每换一个模仿对象,整个人就大变一次;有点像Helene Deutsch讲的“仿佛as if”一类人。 一个不停换男朋友的女孩,每次找到新的对象,就对先前的对象感到强烈的厌恶和鄙夷。后来发现这种厌恶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她“感到被迫采纳她的新朋友的所有举动和观念”,厌恶来自她的新男友——幻想了对方的嫉妒和对竞争对手的鄙夷。##这是认同?妄想? 另一个强烈渴望被爱的女孩,兴奋地幻想世界末日所有人都死了,只有她一个人。

·早期客体关系的决裂、对本能的敌意、禁欲主义都使外部世界去力比多化;对象力比多撤回自我,退行到自恋。##性成熟→力比多却撤回自我?这个从生物的角度很奇怪)。而那些激情的客体关系是修复的尝试(?),类似精神病发作前的状态。

结语 ·不同防御机制和个体发展是的关系,还是很含糊的。 一些例子表明否自我用认的机制处理阉割的想法和爱的对象的丧失。用利他主义处理自恋的挫伤。 有的机制是防御本能冲动的(压抑、反向形成、理智化、inhibition),有的防御外界的(否认、幻想、restriction、警觉)。##小的时候都防御外面的,后来没有防住,内化了?

·一个问题:自我是怎么获得防御机制的?对外部冲突的防御措施,会不会是防御内部的措施的原型?不清楚,婴儿的自我必须同时对付内部和外部的危险。 甚至问,自我防御本能的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我自己的,多大程度上是受那些本能本身影响的?在梦的伪装过程中,潜梦的思想被翻译成显梦的内容,这是自我的要求,但翻译的过程即梦的工作本身(移置、压缩)是由本我的无意识过程完成的。同理,防御机制也不全是自我的作用。是因为本能过程可以被移置,自我才能用升华的机制;因为本能可以被颠倒,自我才能进行反向形成。

·神经症症状表明自我被压倒了,有些防御失败了。##防御和症状有多大区别呢? 而在防御成功时,自我可以转化本能,让它哪怕在困难的环境下都能得到一定的满足。##给它找一个象征性/社会性/欺骗性/的“满足”方式。

投诉 有用 18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8 1回应收起 gly1234 2019-02-20 12:46:29 第一节内容 与英文版的对照 首先,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我是和英文版 《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 对照着看的。两本书有不少地方表达的意思有区别。下面只列举第一小节“精神分析的定义”中不一样的地方:

1. 本书第一段第三行 “如果有人想在分析中成为优秀的和科学的治疗者,他越是对精神生活更深层次  进行关注,那么他就越能成功”             英文版为“in analysis, the value of the scientific and therapeutic work was in direct propotion to the depth of the psychic strata upon which attention was focused. ” 大意是“在精神分析中,(科学性的、治疗性的)工作的价值  与  所关注的精神层级的深度   成正比”

2. “精神分析这样的定义在分析文献中并不是太难找到,这可能是所使用语言的方式使然,而这些语言方式在精神分析和深度心理学领域中一直被使用着”                          英文版为“Such a definition of psychoanalysis was not infrequently met with in analytic writings and was perhaps warranted by the current usage, which has always treated psychoanalysis and depth psychology as synonymous terms”     大意应该是 “精神分析的这种定义可在当今的惯例用法中得到确认,当今的惯例用法总是把精神分析和深度心理学视为同义词”

3. “或许过去就站在你身边,在精神分析早期,人们认为那些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教义,首当其冲的是有关无意识的心理学”                         英文版为 “Moreover, there was some justification for it in the past, for it may be said that from the earlist years of our science its theory, built up as it was on an empirical basis, was pre-eminently a 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 or, as we should say today, of the id”         大意为 “此外,过去对于这种定义(指把精神分析和深度心理学视为同义词)的正当性有一些辩护:作为建立在经验性基础之上的理论,从开始建立起来的那些年开始,我们的科学(指精神分析学)就主要是一种关于 ’无意识‘ 的心理学,用今天的话表示的话,就是主要是一种关于 ‘本我‘ 的心理学”

第4页

4. “从《群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和《超越快乐原则》开始,弗洛伊德的工作方向发生了翻转,从对自我不分析的状况转向了对自我机构明显地关注”                            英文版为 “When the writings of Freud, beginning with 《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1921) and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1920),took a fresh direction, the odium of analytic unorthodoxy no longer atteached to the study of the ego and interest was definitely focused on the ego institutions”        似乎应该翻译为“当弗洛伊德的著作(即列举的那两本)采取了一种新方向的时候, 对‘自我’的研究 就不用再继续作为一种 ‘精神分析中的非正统观念’ 而承受的憎恨,而且大家的注意力也集中到了对‘自我机构’的关注上了。”

5. 接下来的一句 “此后,分析工作方案可以不再用深度心理学的名义加以掩盖”       英文版为“Since then the term 'depth psychology' certainly does not cover the whole field of psychoanalytic research ”   大意为 “ 从那时开始,‘深度心理学’ 这个词就不能再包含精神分析的所有研究领域了(也就是说对 ego 的分析成为了与深度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好吧,翻译确实不是好做的工作,用英语表达出来的意思想转化成中文真的是很难找到合适的表述方式,我对翻译人员是有敬意的。这本书是从德语版翻译过来的,但是有些地方的中文翻译是搞不明白的,英文版的意思倒是都能梳理清楚。以后看书感觉还是要看英文版的,想偷懒是不行的

阅读意义不大 《自我与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经典著作译丛中的一本,作者是安娜.弗洛伊德。了解精神分析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安娜.弗洛伊德,她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她同时也是自我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就这部作品来说,安娜.弗洛伊德主要讲解了两个体系的理论(实际上是一个),一个是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二是心理防御机制,即自我的表现形式。

我在克莱因,温尼科特的作品中都看到过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莱因论战的片断,同样,在这部作品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她们论战的片断。从不同人的视角来看,会有不同的观点。不过,我比较倾向克莱因在论战中的立场和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她的作品《爱、罪疚与修复》(扯远了)。

回到对这本书的评论:

首先,这本书的理论体系完全基于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学说。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太多创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划分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正、反、合),将人格划分做了一种辩证划分。我个人认为后续的精神分析作品,如果都强调人格划分,实际上走入了一种虚无的误区。因为,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大体都是按照黑格尔辩证法的模式展开,有动机,有冲突,最后有调和。

如果基于人格结构来讨论人的行为,神经症,从今天的精神分析角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安娜.弗洛伊德之所以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和她有一个强大的超我的爹(弗洛伊德)有关系,无论她的理论再怎么包装,不过是一种俄狄浦斯期的反抗,即弑父表现。

她要杀死她的那个爹,表面上是自我,实际上是成为“超我”。

但是,恰恰是因为超我太过强大,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突破性的“创新”。

第三,这本书中的防御机制解释都往人格结构上去靠。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中重要的现象学归类工具,对来访者的防御机制的相对准确把握,有助于分析师/咨询师开展工作。

后来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了很多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中,比较重要的的部分是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情形下,个体对认知平衡做的努力的方法是不同的。

同时,后续的很多精神分析学家对防御机制的分析和研究,都强调了个体成长过程中早期影响的重要性。比如亲子关系,家庭中擅用的防御机制会延续到后代身上。儿童早期的依恋模式对其有长期影响。

我个人认为,现在按照人格结构去划分防御机制,比如《101种防御机制》机制这本书,只不过是一个参照依据。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本书中的理论和观点充满了早期落后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必太过当真,作为了解和丰富自己精神分析理论修养足够了。

不太推荐一般读者阅读。

以下是少量摘录:

自我通常不知晓内在的拒斥和整个的冲突,而这些拒斥和冲突导致了新的特质产生。

移情的表现方式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力比多或攻击性部分,术语本我;一个是防御机制,属于自我。这两部分都产生与过去,对自我最有意义的情况存在于婴儿时期,那是本我的冲动最先产生的时期。

本我拥有自己的推动力 -- 一种持续的倾向,将自己意识化,并且要获得满足,或者最低程度上把本我的衍生物推到意识的前台。

在分析之内或分析之外,只要情感的转换出现的地方,自我就会活跃起来。

对自我而言,对现实的识别和批判性的验证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每一种神经症性抑制背后,都有一种本能的愿望。每一个单独的本我冲动设定自己达到目标,简单的抑制过程转化成一个固定的神经症状。

在严厉对待自己之前,自我不宽容的对待外在世界。

'acting out' as a third form of transference

  1. Anna Freud advances a theory of the defence-mechanisms—an empirically orientated theory. Anna Freud defined in detail the defense mechanisms,for example ,denial, repression, regression, displacement, reaction formation, intellectualization, rationalization, sublimation.

  2. The defense mechanisms aren't just an unconscoius protective measure to prevent people from connecting with their ravenous instinctual desires. They also protect people from the anxiety of confronting your weaknesses and foibles.

3.I am very interesting in the final section which describes the defence-mechanisms peculiar to puberty and designates 'acting out' as 'a third form of transference'.

第五章 面对焦虑和危险的防御过程走向 Days11 (Coming back anew.)

如果神经症由严格的超我引发,那么教育需要避免一切极端超我的形成。那些会内化为超我的教育方式必须要温和;父母通过认同形成的超我应该包含了人性中真正的脆弱,以及与本我友好的姿态,而不是那些严格而没有落到实处的超道德观念;儿童的攻击性应该有机会向外表达,因为攻击性不会就此消失,否则它们就会向内在转换,在那里超我变得十分严厉。 所以超我应该是严慈并济,譬如阳中有阴。 2022-08-21 20:25:05 1人喜欢

第一部分:防御机制的理论

与此相反的景象是,自我中的表象相互的传输存在着严格的条件过程。这就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所谓的“次级过程”。在此种情况下本能冲动不那么容易获得满足。它们被告知要考虑现实的要求,伦理和道德的法则,并以超我的准则规定自我的行为方式。本能冲动会陷入异质机构挫败它们的危险中,蒙受拒绝和批评,并被迫调整所有的形式,因为和陸的边界往来已经结東。一方面,本能冲动以其自身的韧性和能量坚持它们的目标,着手入侵自我,... 2021-03-01 21:45:54 1人喜欢

精神分析所发现的防御方式都是服务于一个目的——支持自我与本能的抗争。它们由自我呈现出来的三种焦虑类型激发——本能焦虑、现实焦虑、良心焦虑。并且,仅仅是矛盾性冲动之间的斗争就足以使防御机制运行起来。 本我与自我的冲突-癔症 自我与超我的斗争-抑郁症 在所有的冲突情景中,个体的自我都在试图拒绝他自己本我的一部分。所有的方法最终都是用来保护自我的安全,使其脱离经历的不愉快的经历。 2021-03-01 17:16:55 1人喜欢

催眠Hypnotist:自我被认为起完全消极的作用,催眠则暂时去除自我,从而抵达无意识 自由联想Fresn association:要求自我保持沉默,让本我发言。分析也要从本我转向自我,先分析自我采用何种防御方式限制本我的发言。the ego keeps silence for a time and the id derivatives maske use of his pause to force their way into consciousness. The analyst hastens to catch their utterances. Then the ego bestris itself aga...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这是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著作的第二卷,属于《安娜·弗洛伊德文集》(The Writings of Anna Freud Volume II)的一部分。该书详细探讨了自我及其防御机制的相关理论。

文档来源:

  • 书名:《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 作者:安娜·弗洛伊德 (Anna Freud)
  • 卷数:《安娜·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 (The Writings of Anna Freud Volume II)

主要内容概述:

  1. 自我作为观察的主体 (THE EGO AS THE SEAT OF OBSERVATION):

    • 自我不仅是心理过程中的一个参与者,也是观察和评估这些过程的主要工具。自我的防御机制和其他功能是相互关联的,其主要任务之一是保护自身免受来自本我和超我的威胁。
  2. 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 弗洛伊德详细介绍了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早期的催眠技术、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符号解释以及过失行为(parapraxes)的研究。这些方法为理解心理机构提供了基础。
  3. 自我的防御机制

    • 自我的防御措施是为了应对来自本我的冲动而设计的。这些措施通常在潜意识中进行,因此很难直接观察到它们的操作。例如,成功的压抑(repression)只有在事后才能被识别出来,当发现某些记忆或情感缺失时。
  4. 自我的自主性和功能

    • 自我在处理本能冲动时必须遵循现实原则和道德法律,这与追求快乐的原则不同。为了确保边界安全,自我会采取各种防御策略来削弱本能的力量,并保持自身的稳定。
  5. 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 评估整个防御组织在维持健康或导致疾病方面的作用时,需要将自我的防御成就与其初级缺陷、装置和功能、自主性等其他方面结合起来考虑。
  6. 入侵与观察材料 (INROADS BY THE ID AND BY THE EGO CONSIDERED AS MATERIAL FOR OBSERVATION):

    • 来自本我和自我的入侵并不总是具有相同的观察价值。由于自我防御措施往往是无声且无形的,我们只能通过回顾性重建来了解它们的工作方式。

该书深入探讨了自我的复杂角色及其如何通过各种防御机制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揭示了这些机制在实际操作中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自我与防御机制》详细目录

第一部分:防御机制理论

  1. 自我的观察地位

    • 自我作为观察者
    • 来自本我和自我的入侵被视为观察材料
  2. 精神分析技术的应用

    • 分析前期的催眠技术
    • 自由联想
    • 梦的解析
    • 符号解释
    • 失误行为(parapraxes)
    • 移情中的力比多冲动转移
    • 移情中的防御转移
    • 移情中的行为表现

第二部分:心理治疗相关的考虑

  1. 客观不快和客观危险的回避

    • 防御的初步阶段
  2. 幻想中的否认

  3. 言语和行为中的否认

  4. 自我的限制

第三部分:两种类型的防御示例

  1. 认同攻击者

  2. 一种利他主义形式

第四部分:基于对本能强度恐惧的防御

  1. 青春期的自我与本我

  2. 青春期的本能焦虑

*   青春期的禁欲主义
*   青春期的知识化

第五部分:青春期的对象爱与认同

  1. 青春期的对象爱与认同

结论

  1. 结论

附录

  • 参考文献
  • 索引

这份目录概括了安娜·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自我与防御机制》中探讨的主要章节和主题,书中详细阐述了自我的角色及其如何通过各种防御机制来应对来自本我的威胁,并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

以下是目录: Contents Foreword to the 1966 Edition v Part I Theory of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1. THE EGO AS THE SEAT OF OBSERVATION 3 Definition of Psychoanalysis The Id, the Ego, and the Superego in Self-Per- 3 ception 5 The Ego as Observer Inroads by the Id and by the Ego Considered as 2. 6 Material for Observation8 THE APPLICATION OF ANALYTIC TECHNIQUE TO THE STUDY OF THE PSYCHIC INSTITUTIONS11 Hypnotic Technique in the Preanalytic Period11 Free Association12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1 Interpretation of Symbols16 viiCONTENTS Vlll Parapraxes Transference TRANSFERENCE OF LIBIDINAL IMPULSES TRANSFERENCE OF DEFENSE ACTING IN THE TRANSFERE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nalysis of the Id and That of the Ego 19 22 24 One-Sidedness in Analytic Technique and the Diffi- culties to Which It Leads 3. 17 18 18 THE EGO'S DEFENSIVE OPERATIONS CONSIDERED AS AN OBJECT OF ANALYSIS The Relation of the Ego to the Analytic Method 25 28 28 Defense against Instinct Manifesting Itself as Re- y 30 sistance Defense against Affects Permanent Defense Phenomena Symptom Formation Analytic Technique and the Defense Against In- stincts and Affects 4.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Psychoanalytic 31 33 34 35 42 Theory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42 A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Achieved by the Different Mechanisms in Individual Cases Suggestions for a Chronological Classification 5. ORIENTATION OF THE PROCESSES OF DEFENSE ACCORDING TO THE SOURCE OF ANXIETY AND DANGER Motives for the Defense against Instincts SUPEREGO ANXIETY IN THE NEUROSES OF ADULTS OBJECTIVE ANXIETY IN INFANTILE NEUROSIS INSTINCTUAL ANXIETY ( DREAD OF THE STRENGTH OF THE INSTINCTS) Further Motives for the Defense against Instinct Motives for the Defense against Affects 44 50 54 54 54 56 58 60 61CONTENTS IX Verification of Our Conclusions in Analytic Prac- 62 tice Considerations Bearing upon Psychoanalytic Ther- 63 apy Part II Examples of the Avoidance of Objective Unpleasure and Objective Danger Preliminary Stages of Defense 6.DENIAL IN FANTASY69 7.DENIAL IN WORD AND ACT83 8.RESTRICTION OF THE EGO93 Part III Examples of Two Types of Defense 9.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109 10.A FORM OF ALTRUISM122 Part IV Defense Motivated by Fear of the Strength of the Instincts Illustrated by the Phenomena of Puberty 11. . THE EGO AND THE ID AT PUBERTY 137 INSTINCTUAL ANXIETY DURING PUBERTY Asceticism at Puberty Intellectualization at Puberty Object Love and Identification at Puberty 152 153 158 165 CONCLUSION173 Bibliography177 Index

《自我与防御机制》详细目录(中文版)

序言

  • 1966年版序言

第一部分:防御机制理论

  1. 自我的观察地位

    • 心理分析的定义
    • 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自我感知中的作用
    • 自我作为观察者
    • 来自本我和自我的入侵被视为观察材料
  2. 精神分析技术在研究心理机构中的应用

    • 分析前期的催眠技术
    • 自由联想
    • 梦的解析
    • 符号解释
    • 失误行为(parapraxes)
    • 移情中的力比多冲动转移
    • 移情中的防御转移
    • 移情中的行为表现
    • 本我分析与自我分析之间的关系
    • 精神分析技术的片面性及其导致的困难
  3. 自我的防御操作作为分析对象

    • 自我与分析方法的关系
    • 防御作为抵抗的表现
    • 对情感的防御
    • 持久的防御现象
    • 症状形成
    • 精神分析技术与对本能和情感的防御
  4. 防御机制的心理分析理论

    • 防御机制的心理分析理论
    • 各种机制在个案中的效果比较
    • 按时间顺序分类的建议
  5. 根据焦虑和危险来源定向的防御过程

    • 防御本能的动机
    • 成人神经症中的超我焦虑
    • 儿童神经症中的客观焦虑
    • 对本能强度的恐惧(本能焦虑)
    • 进一步防御本能的动机
    • 防御情感的动机
    • 在临床实践中验证我们的结论
    • 关于精神分析治疗的考虑

第二部分:避免客观不快和客观危险的例子

  1. 幻想中的否认

  2. 言语和行为中的否认

  3. 自我的限制

第三部分:两种类型的防御示例

  1. 认同攻击者

  2. 一种利他主义形式

第四部分:基于对本能强度恐惧的防御

  1. 青春期的自我与本我 * 青春期的本能焦虑
    • 青春期的禁欲主义
    • 青春期的知识化
    • 青春期的对象爱与认同

结论

  1. 结论

附录

  • 参考文献
  • 索引

这份目录按照原文献结构进行了翻译,旨在提供一个清晰、完整的中文版目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安娜·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自我与防御机制》中探讨的主要章节和主题。

《自我与防御机制》由安娜·弗洛伊德撰写,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防御机制理论,包括自我作为观察者的角色、精神分析技术的应用以及自我的防御操作作为分析对象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了如何避免客观不快和危险,如幻想中的否认和言语行为中的否认。第三部分展示了两种类型的防御机制,例如认同攻击者和利他主义形式。第四部分聚焦于青春期的自我与本我,特别是基于对本能强度恐惧的防御机制,如禁欲主义和知识化。书中还详细讨论了不同类型的焦虑及其防御动机,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了相关结论。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全书的核心观点,并提供了参考文献和索引,全面阐述了自我如何通过各种防御机制应对心理威胁,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

《自我与防御机制》由安娜·弗洛伊德撰写,系统地探讨了自我的观察角色、防御操作及其在应对本能和情感威胁中的多种机制,特别是在青春期的表现,并通过具体案例和临床实践验证了这些理论。

作为一名初学者,你可以通过以下结构化的提问方式逐步深入理解《自我与防御机制》的内容。这些问题将帮助你从基础概念到具体应用全面掌握书中的知识:

1. 了解基本概念

  • 什么是精神分析?它与日常心理学有何不同?
    • 参考【定义心理分析】部分。
  • 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个体心理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 参考【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自我感知中的作用】部分。

2. 理解自我的观察角色

  • 自我是如何作为观察者的?它如何观察和处理来自本我的冲动?
    • 参考【自我作为观察者】部分。
  • 在面对本我的入侵时,自我采取了哪些防御措施?
    • 参考【来自本我和自我的入侵被视为观察材料】部分。

3. 学习防御机制的基础理论

  • 书中提到了哪些主要的防御机制?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 参考【防御机制的心理分析理论】部分。
  • 这些防御机制如何帮助个体应对心理威胁?
    • 参考【根据焦虑和危险来源定向的防御过程】部分。

4. 探索具体案例和应用

  • 书中描述了哪些具体的防御机制示例?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 参考【避免客观不快和客观危险的例子】部分,如幻想中的否认、言语和行为中的否认等。
  • 青春期的自我和本我之间有哪些特别的防御机制?
    • 参考【青春期的自我与本我】部分,特别是禁欲主义和知识化。

5. 探讨临床实践与验证

  • 作者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验证这些防御机制的有效性?
    • 参考【在临床实践中验证我们的结论】部分。
  • 精神分析治疗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 参考【关于精神分析治疗的考虑】部分。

6. 总结与反思

  • 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对自我和防御机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鼓励你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反思。
  • 书中提到的防御机制是否适用于你的个人经历或观察到的行为?
    •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其应用价值。

通过这些有层次的问题,你可以逐步深入理解《自我与防御机制》的核心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作为一名新手咨询师,系统地学习《自我与防御机制》各个章节时,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来加深理解和应用。以下是根据你提供的目录,针对每个部分提出的建议性问题:

第一部分:防御机制理论

1. 自我的观察地位

  • 自我作为观察者的角色是什么?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
  • 在实际咨询中,如何利用自我作为观察者的优势来评估来访者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分析的定义

  • 精神分析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精神分析的核心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3. 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自我感知中的作用

  •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是如何互动的?这种互动对个体行为有何影响?
  • 在咨询过程中,如何识别来访者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4. 自我作为观察者

  • 自我作为观察者的功能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个体对自身行为的理解?
  • 在咨询中,如何引导来访者成为自己行为的观察者?

5. 来自本我和自我的入侵被视为观察材料

  • 当本我冲动侵入意识时,自我通常会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 在咨询中,如何帮助来访者识别和处理这些入侵带来的焦虑?

6. 精神分析技术在研究心理机构中的应用

  • 精神分析技术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心理机构的功能?
  • 具体的精神分析技术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7. 分析前期的催眠技术

  • 催眠技术在早期精神分析中的应用是什么?它现在是否仍然有效?
  • 在现代咨询中,如何适当地使用或借鉴催眠技术?

8. 自由联想

  • 自由联想的目的是什么?它如何帮助揭示无意识内容?
  • 在咨询中,如何有效地引导来访者进行自由联想?

9. 梦的解析

  • 梦的解析在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 如何解释来访者的梦境,以更好地理解其潜意识冲突?

10. 符号解释

  • 符号解释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
  • 在咨询中,如何识别和解读来访者语言和行为中的象征意义?

11. 失误行为(parapraxes)

  • 失误行为反映了哪些潜在的心理冲突?
  • 在咨询中,如何利用失误行为来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12. 移情中的力比多冲动转移

  • 移情中的力比多冲动转移是什么?它如何影响治疗关系?
  • 如何处理移情中的力比多冲动转移,以促进治疗进展?

13. 移情中的防御转移

  • 移情中的防御转移指的是什么?它对治疗的影响是什么?
  • 如何识别和应对来访者在移情中的防御转移?

14. 移情中的行为表现

  • 移情中的行为表现有哪些常见形式?
  • 在咨询中,如何理解并回应这些行为表现?

15. 本我分析与自我分析之间的关系

  • 本我分析和自我分析的区别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
  • 在咨询中,如何平衡本我分析和自我分析的需求?

16. 精神分析技术的片面性及其导致的困难

  • 精神分析技术的局限性是什么?这些局限性可能带来哪些挑战?
  • 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以提高治疗效果?

17. 自我的防御操作作为分析对象

  • 自我防御操作的重要性是什么?它在治疗中的作用是什么?
  • 在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处理来访者的自我防御操作?

18. 自我与分析方法的关系

  • 自我在不同分析方法中的角色是什么?
  • 如何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方法?

19. 防御作为抵抗的表现

  • 防御机制作为抵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 在咨询中,如何理解和应对来访者的防御作为抵抗的表现?

20. 对情感的防御

  • 常见的对情感的防御机制有哪些?它们的效果如何?
  • 在咨询中,如何帮助来访者识别和减少对情感的防御?

21. 持久的防御现象

  • 持久的防御现象有哪些特点?它们对个体长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什么?
  • 在咨询中,如何帮助来访者逐渐减少持久的防御现象?

22. 症状形成

  • 症状形成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它如何反映个体的内在冲突?
  • 在咨询中,如何通过理解症状形成来揭示来访者的潜意识冲突?

23. 精神分析技术与对本能和情感的防御

  • 精神分析技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对本能和情感的防御?
  • 在实际咨询中,如何应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觉察?

24. 防御机制的心理分析理论

  • 主要的防御机制有哪些?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 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咨询中的具体操作?

25. 各种机制在个案中的效果比较

  • 不同防御机制在个案中的表现形式和效果有何不同?
  • 如何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干预策略?

26. 按时间顺序分类的建议

  • 防御机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有何特点?
  • 如何根据来访者的年龄和发展阶段调整咨询策略?

27. 根据焦虑和危险来源定向的防御过程

  • 不同的焦虑和危险来源会引发哪些特定的防御机制?
  • 在咨询中,如何识别并应对由不同来源引起的焦虑和防御反应?

28. 防御本能的动机

  • 防御本能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 在咨询中,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其防御本能的动机,并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29. 成人神经症中的超我焦虑

  • 超我焦虑在成人神经症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 如何在咨询中识别和处理成人的超我焦虑?

30. 儿童神经症中的客观焦虑

  • 儿童神经症中的客观焦虑与成人有何不同?
  • 在儿童咨询中,如何有效地应对和缓解客观焦虑?

31. 对本能强度的恐惧(本能焦虑)

  • 对本能强度的恐惧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 在咨询中,如何帮助来访者面对和处理这种恐惧?

32. 进一步防御本能的动机

  • 进一步防御本能的具体动机有哪些?
  • 在咨询中,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并重新评估这些动机?

33. 防御情感的动机

  • 常见的防御情感动机有哪些?它们的效果如何?
  • 在咨询中,如何引导来访者探索和表达被防御的情感?

34. 在临床实践中验证我们的结论

  • 作者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验证防御机制理论的?
  • 作为新手咨询师,如何在自己的实践中验证这些理论?

35. 关于精神分析治疗的考虑

  • 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 在实际咨询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步骤和方法?

第二部分:避免客观不快和客观危险的例子

1. 幻想中的否认

  • 幻想中的否认如何帮助个体逃避现实?
  • 在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来访者通过幻想进行的否认?

2. 言语和行为中的否认

  • 言语和行为中的否认有哪些常见形式?
  • 如何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并减少这种否认行为?

3. 自我的限制

  • 自我限制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它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
  • 在咨询中,如何帮助来访者克服自我限制?

第三部分:两种类型的防御示例

1. 认同攻击者

  • 认同攻击者的机制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
  • 在咨询中,如何帮助来访者从这种防御机制中解脱出来?

2. 一种利他主义形式

  • 利他主义作为一种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 如何在咨询中区分真正的利他行为和作为防御机制的利他行为?

第四部分:基于对本能强度恐惧的防御

1. 青春期的自我与本我

  • 青春期时,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关系有何特殊变化?
  • 在青春期咨询中,如何帮助青少年处理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

通过这些问题,你可以逐步深入理解《自我与防御机制》的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咨询工作中。每个问题都旨在帮助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你的专业技能和咨询效果。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学习《自我与防御机制》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更深入和批判性的提问方式来深化你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问题不仅帮助你掌握理论知识,还能促使你在临床实践中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以下是针对不同章节的高级问题,旨在促进批判性思考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防御机制理论

1. 自我的观察地位

  • 在心理动力学治疗中,如何利用“自我作为观察者”的概念来增强来访者的自我觉察?
  • 自我观察在长期治疗中的演变路径是什么?它对治疗效果有何影响?

2. 心理分析的定义

  • 精神分析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些区别如何影响治疗目标和策略?
  • 在现代心理动力学治疗中,哪些经典的精神分析原则仍然适用?

3. 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自我感知中的作用

  •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动态平衡如何影响来访者的心理健康?
  • 在治疗过程中,如何识别和干预三者之间的失衡状态?

4. 自我作为观察者

  • 自我作为观察者的功能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并应对内在冲突?
  • 如何通过自我观察引导来访者从外部控制转向内部控制?

5. 来自本我和自我的入侵被视为观察材料

  • 当本我冲动或自我防御机制侵入意识时,如何帮助来访者进行有效的处理?
  • 这些入侵对治疗关系(如移情和反移情)的影响是什么?

6. 精神分析技术在研究心理机构中的应用

  • 精神分析技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心理机构?
  • 在现代心理动力学治疗中,哪些精神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且有效?

7. 分析前期的催眠技术

  • 早期催眠技术对现代心理动力学治疗有哪些启示?
  • 在当前实践中,如何适当地借鉴催眠技术的优势?

8. 自由联想

  • 自由联想在揭示无意识内容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 如何在心理动力学治疗中创造性地使用自由联想,以加深对来访者内心世界的理解?

9. 梦的解析

  • 梦的解析在现代心理动力学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 如何通过梦境工作帮助来访者探索深层次的情感和冲突?

10. 符号解释

  • 符号解释在揭示潜在心理冲突方面的价值是什么?
  • 如何在治疗中识别并解读来访者语言和行为中的象征意义?

11. 失误行为(parapraxes)

  • 失误行为反映了哪些潜在的心理冲突?
  • 在治疗中,如何利用失误行为来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12. 移情中的力比多冲动转移

  • 移情中的力比多冲动转移如何影响治疗关系?
  • 如何处理这种转移,以促进治疗进展并避免负面后果?

13. 移情中的防御转移

  • 移情中的防御转移对治疗的影响是什么?
  • 如何识别和应对来访者在移情中的防御转移?

14. 移情中的行为表现

  • 移情中的行为表现有哪些常见形式?它们如何反映来访者的内心冲突?
  • 如何在治疗中有效地回应这些行为表现?

15. 本我分析与自我分析之间的关系

  • 本我分析和自我分析的区别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影响治疗进程?
  • 如何在治疗中平衡这两种分析方法的需求?

16. 精神分析技术的片面性及其导致的困难

  • 精神分析技术的局限性是什么?这些局限性可能带来哪些挑战?
  • 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以提高治疗效果?

17. 自我的防御操作作为分析对象

  • 自我防御操作的重要性是什么?它在治疗中的作用是什么?
  • 如何识别和处理来访者的自我防御操作,以促进更深层次的改变?

18. 自我与分析方法的关系

  • 自我在不同分析方法中的角色是什么?
  • 如何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方法?

19. 防御作为抵抗的表现

  • 防御机制作为抵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 在治疗中,如何理解和应对来访者的防御作为抵抗的表现?

20. 对情感的防御

  • 常见的对情感的防御机制有哪些?它们的效果如何?
  • 如何帮助来访者识别和减少对情感的防御,以促进情感表达?

21. 持久的防御现象

  • 持久的防御现象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弹性和适应能力?
  • 在长期治疗中,如何逐步帮助来访者减少对这些防御机制的依赖?

22. 症状形成

  • 症状形成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它如何反映个体的内在冲突?
  • 在治疗中,如何通过理解症状形成来揭示并处理来访者的潜意识冲突?

23. 精神分析技术与对本能和情感的防御

  • 精神分析技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对本能和情感的防御?
  • 在实际咨询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觉察和情感表达?

24. 防御机制的心理分析理论

  • 主要的防御机制有哪些?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 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指导复杂的临床案例,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25. 各种机制在个案中的效果比较

  • 不同防御机制在个案中的表现形式和效果有何不同?
  • 如何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干预策略,以优化治疗效果?

26. 按时间顺序分类的建议

  • 防御机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有何特点?
  • 如何根据来访者的年龄和发展阶段调整咨询策略,以更好地支持他们的成长?

27. 根据焦虑和危险来源定向的防御过程

  • 不同的焦虑和危险来源会引发哪些特定的防御机制?
  • 在咨询中,如何识别并应对由不同来源引起的焦虑和防御反应,从而帮助来访者建立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28. 防御本能的动机

  • 防御本能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
  • 在治疗中,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其防御本能的动机,并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29. 成人神经症中的超我焦虑

  • 超我焦虑在成人神经症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 如何在咨询中识别和处理成人的超我焦虑,以促进自我接纳和内心的和谐?

30. 儿童神经症中的客观焦虑

  • 儿童神经症中的客观焦虑与成人有何不同?
  • 在儿童咨询中,如何有效地应对和缓解客观焦虑,同时支持他们的情感发展?

31. 对本能强度的恐惧(本能焦虑)

  • 对本能强度的恐惧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 在咨询中,如何帮助来访者面对和处理这种恐惧,以促进更自由的情感表达?

32. 进一步防御本能的动机

  • 进一步防御本能的具体动机有哪些?
  • 在治疗中,如何帮助来访者重新评估这些动机,以找到更健康的应对策略?

33. 防御情感的动机

  • 常见的防御情感动机有哪些?它们的效果如何?
  • 如何引导来访者探索和表达被防御的情感,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理解?

34. 在临床实践中验证我们的结论

  • 作者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验证防御机制理论的?
  • 作为资深咨询师,如何在自己的实践中验证和拓展这些理论,以不断改进治疗效果?

35. 关于精神分析治疗的考虑

  • 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 在实际咨询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步骤和方法,以满足不同类型来访者的需求?

第二部分:避免客观不快和客观危险的例子

1. 幻想中的否认

  • 幻想中的否认如何帮助个体逃避现实?
  • 在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来访者通过幻想进行的否认,帮助他们面对现实?

2. 言语和行为中的否认

  • 言语和行为中的否认有哪些常见形式?
  • 如何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并减少这种否认行为,从而更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

3. 自我的限制

  • 自我限制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它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
  • 在咨询中,如何帮助来访者克服自我限制,实现更大的个人成长?

第三部分:两种类型的防御示例

1. 认同攻击者

  • 认同攻击者的机制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
  • 在治疗中,如何帮助来访者从这种防御机制中解脱出来,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认知?

2. 一种利他主义形式

  • 利他主义作为一种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 如何在治疗中区分真正的利他行为和作为防御机制的利他行为?
  • 当识别出利他主义是防御机制时,如何引导来访者探索其背后的情感和冲突?

第四部分:基于对本能强度恐惧的防御

1. 青春期的自我与本我

  • 青春期时,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关系有何特殊变化?
  • 在青春期咨询中,如何帮助青少年处理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促进健康的自我认同?
  • 青春期的防御机制与成年期相比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对治疗策略有何启示?

2. 对本能强度的恐惧

  • 对本能强度的恐惧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 在治疗中,如何帮助来访者面对和处理这种恐惧,以促进更自由的情感表达和行为选择?
  • 如何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帮助来访者重新评估他们对本能冲动的恐惧?

第五部分:具体案例分析

1. 案例中的防御机制识别

  • 在实际案例中,如何系统地识别来访者的防御机制?
  • 有哪些具体的线索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个特定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 如何利用这些线索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2. 防御机制在个案中的演变

  • 防御机制在治疗过程中是如何演变的?
  • 如何跟踪和记录这些变化,以评估治疗进展?
  • 当防御机制发生变化时,治疗师应如何调整干预策略?

3. 防御机制与治疗关系

  • 防御机制如何影响治疗关系(如移情和反移情)?
  • 如何在治疗中有效地处理因防御机制引发的移情和反移情问题?
  • 如何利用移情和反移情现象加深对来访者的理解,进而改进治疗效果?

第六部分: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

1. 克服防御机制的阻力

  • 当来访者表现出强烈的防御反应时,治疗师应如何应对?
  • 有哪些技术和策略可以用来温和地挑战和削弱来访者的防御机制?
  • 如何在不引起过度焦虑的情况下帮助来访者逐渐放下防御?

2. 整合防御机制理论与其他治疗方法

  • 如何将防御机制理论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结合起来?
  • 这种整合对治疗效果有何影响?
  • 在多模式治疗中,如何确保各种方法之间的协调一致?

3. 防御机制理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应用

  •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是否有所不同?
  • 如何根据文化差异调整防御机制理论的应用?
  • 在跨文化治疗中,如何尊重和理解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同时有效处理他们的防御机制?

第七部分: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

1. 治疗师的自我反思

  • 作为治疗师,如何进行自我反思,识别并处理自己的防御机制?
  • 自我反思对治疗效果有何影响?
  • 如何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治疗效果?

2. 监督与督导

  • 在监督和督导中,如何利用防御机制理论来提高治疗质量?
  • 有哪些具体的督导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治疗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防御机制理论?
  • 如何通过督导促进治疗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总结

通过这些问题,你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自我与防御机制》的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咨询工作中。每个问题都旨在帮助你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联系,提高你的专业技能和咨询效果。

作为一名资深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取向咨询师,学习《自我与防御机制》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提出具体且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帮助你将这些理论与CBT的实践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提到的防御机制,并将其融入到你的认知行为疗法中。以下是一些可以引导你深入思考和应用的关键问题: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

1. 自我作为观察者

  • 在CBT中,如何利用“自我作为观察者”的概念来增强来访者的自我觉察?
  • 哪些具体的认知重构技术可以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进行自我观察?

2. 心理分析的定义

  • 精神分析与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些区别对临床实践有何影响?
  • 在CBT框架下,如何理解和运用精神分析中的某些核心概念(如潜意识、移情等)?

3. 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自我感知中的作用

  • 从CBT的角度来看,如何解释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动态关系对来访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技术识别和干预三者之间的失衡状态?

4. 自我作为观察者

  • 在CBT中,如何培养来访者的自我观察技能以识别和挑战非理性信念?
  • 有哪些具体的练习可以帮助来访者提高自我观察的能力?

5. 来自本我和自我的入侵被视为观察材料

  • 当来访者表现出由本我冲动或自我防御机制引起的症状时,CBT中有哪些技术和策略可以应对?
  • 这些入侵对认知行为治疗的关系(如信任建立、治疗联盟)有何影响?

第二部分:防御机制的应用

6. 常见的防御机制

  • 认知行为疗法如何识别和分类常见的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否认等)?
  • 在CBT中,如何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并改变这些防御机制,以促进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7. 防御机制的功能

  • 从认知行为的角度,如何看待防御机制的功能及其对来访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 如何通过认知重构帮助来访者重新评估他们的防御机制,找到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8. 防御机制与自动思维

  • 防御机制如何影响来访者的自动思维模式?
  • 在CBT中,如何通过识别和挑战这些自动思维来减少防御机制的影响?

9. 防御机制与认知扭曲

  • 常见的防御机制与哪些认知扭曲有关联?
  • 如何通过识别和纠正这些认知扭曲来帮助来访者减少使用不健康的防御机制?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10. 个案中的防御机制

  • 在实际案例中,如何系统地识别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并将其纳入治疗计划?
  • 有哪些具体的线索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个特定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11. 防御机制的演变

  • 在CBT治疗过程中,如何跟踪和记录防御机制的变化,以评估治疗进展?
  • 当防御机制发生变化时,治疗师应如何调整干预策略?

12. 防御机制与治疗关系

  • 防御机制如何影响治疗关系(如信任建立、治疗联盟)?
  • 如何在治疗中有效地处理因防御机制引发的信任和沟通问题?

第四部分:整合与应用

13. 防御机制与认知行为模型

  • 如何将防御机制理论整合到认知行为模型中,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 这种整合对治疗效果有何影响?

14. 多模式治疗

  • 在多模式治疗中,如何确保认知行为疗法与其他方法(如精神分析)之间的协调一致?
  • 如何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组合?

15. 跨文化应用

  •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是否有所不同?
  • 如何根据文化差异调整防御机制理论的应用,以确保其有效性?

第五部分: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

16. 治疗师的自我反思

  • 作为CBT治疗师,如何进行自我反思,识别并处理自己的防御机制?
  • 自我反思对治疗效果有何影响?

17. 监督与督导

  • 在监督和督导中,如何利用防御机制理论来提高治疗质量?
  • 有哪些具体的督导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治疗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防御机制理论?

实践中的提问技巧

18. 结构化提问

  • **在CBT会谈中,如何设计结构化的提问来引导来访者

了解了,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如何在青春期咨询中帮助青少年处理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促进健康的自我认同。这次,我们将重点放在利用移情和反移情现象、以及进一步整合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生活的关系上。

整合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生活的关系

1. 重建早期记忆

  • 探索关键事件的影响

    • 引导青少年回忆并重新审视童年时期的关键事件,特别是那些涉及亲密关系、失败或成功经历的时刻。例如,“你能想起小时候第一次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吗?那对你意味着什么?”
    •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青少年认识到过去的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现在的信念系统和行为模式。
  • 改写负面故事

    • 对于那些带有创伤色彩的记忆,鼓励青少年尝试从不同角度重新解读。例如,“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这件事,你觉得会有什么不同的解释?”
    • 这种叙事重构有助于减轻过去的负面影响,赋予青少年更多的心理灵活性和自我同情心。

2. 促进代际沟通

  • 改善家庭内部交流

    • 如果条件允许,邀请家长或其他重要成年人参与部分咨询环节,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支持。例如,组织一次家庭会议,讨论如何共同面对青少年的成长挑战。
    •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可以充当桥梁,帮助双方表达各自的感受和期望,减少误解和冲突。
  • 建立更健康的家庭动态

    • 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发展更加开放、尊重的沟通方式。例如,建议设立“家庭分享时间”,每个人轮流分享一周内的高光时刻和低谷时刻。
    • 这不仅能够加强家庭凝聚力,还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支持网络,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